楊露露
【摘 要】本文從文本和語境兩個視角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新聞評論進行分析,文本上分命題、連貫性和語義的轉移三部分,發現其文本策略具有較強說服性;語境上分風格與修辭兩方面,從社會地位與新媒體定位得出它作為主流媒體的特點。
【關鍵詞】微博短評; 主流媒體 ;話語方式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自2012年開通官方微博以來,如今粉絲量已達5498萬,是所有媒體官方微博中,粉絲量最大的一個。2012年7月23日,人民日報微博開始每天晚上推送一條主題為“你好,明天”的簡短評論。
不同于其他媒體的新聞評論欄目,如社論、電視評論,微博短評是伴隨著微博的普及而出現的一種新型評論方式,它以短小精煉為特點,字數在90-140字內,針對一天的重大新聞,或社會中某一現象進行點評、追問等,發出主流聲音,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一、研究方法和樣本選取
本文主要采用托伊恩·A.梵·迪克的話語分析方法對樣本進行分析。梵·迪克的話語分析主要采取兩種視角,分別為文本視角和語境視角。對于文本結構的分析,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對話語的形式、意義和行為展開描述,提出了新聞圖式或超結構。語境視角從風格、修辭兩方面闡述不同話語表達形式對認知產生的影響。本文將研究主體界定為文本和語境兩方面,探討兩種不同視角的話語特征。文本視角從命題、連貫性、語義的轉移三方面來分析,語境視角從風格和修辭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你好,明天”每天21點—23點推送,除個別情況用【微評論:XX】代替。本文采取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方法,將2012年8月1日—2017年7月30日內的所有“你好,明天”納入抽樣框中,對一個月中的每一天進行隨機抽樣,每個月抽取一篇,共獲得60個樣本。根據評論的傾向將其劃分為批評、贊揚、建議、鼓勵、時政5個種類,具體情況見下表。
二、“你好,明天”的話語分析
(一)文本
1、命題
命題是語言和思想最小、獨立的意義組成單位。[1]它常用于簡單句和簡單從句之中,直接表達作者對人物、事件的看法,由此影響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如“他是一名老師”、“他是綁架犯”,讀者能在簡單的句子中得到信息,形成對主語的第一看法。另外,命題還可通過謂語來分析,如“老師被犯人綁架”,這個句子中,雖然主語是老師,但重點在于“被”字后面的人物以及他所采取的的行動。
而這種通過表現一方處于弱勢,一方處于強勢,這種兩極化的表達策略,梵·迪克歸納為“意識形態方陣”, 將與自身意識形態相符合的叫“我們”,反之為“他們”:
(1)強調我們好的特征/行動
(2)強調他們壞的特征/行動
(3)弱化我們壞的特征/行動
(4)弱化他們好的特征/行動[2]
現結合人民日報微博短評的具體內容進行主謂語分析,推導出其所用策略。
北京海淀醫院傳出了兒科后夜急診停止的消息,“兒科醫生荒”今年以來持續告急。現行醫療體制下,兒科醫生工作累、待遇差,還時常不被家長理解,除了逃離,在讀醫科生也在望而卻步。政府有責任維持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當其中一環被市場所忽視,當前醫改就需要給“兒科醫生荒”一個答案。(人民日報微博2016年4月26日)
在定義命題時,文本突出工作累、待遇差。這種直接簡單的表達,說明兒科醫生工作的艱辛與困難,塑造兒科醫生被迫離職的形象。133字的案例,出現了2個“被”字,第一個“被”字強調了醫鬧者壞的行動,第二者“被”字突出醫療體系的不完善,從而突出醫生們的窘境:一方面工作辛苦,待遇低,另一方面要忍受家長們的無理取鬧。并且,從整體上來看,在60個樣本中含有“被”的有13個,其中一個樣本含有兩個“被”字的有5個,這種兩極化的策略,對命題進行了預先設置,其中包含了對意見的預設,且在內部無意中進行了抽象性的評價,使語言更具說服力。
2、連貫性
連貫性是文本的關鍵條件之一,有局部和整體兩層結構。局部連貫性是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或條件關系,在關系的推導中包含了意見。如:
春運臨近,搶票漸入白熱狀態。網絡訂票、電話訂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該想起:文化欠缺、不懂網絡的農民工兄弟,誰給他們一個公平的機會、一張圓夢的車票?每縷鄉愁,都是相同牽掛;技術壁壘,不應成階層鴻溝。幫他們留張回家的車票吧,讓更多游子歸鄉、更多親情相聚,才有中國團圓年。(人民日報微博2014年1月5日)
如果網友們認為農民工兄弟不懂網絡,有的沒有充分的新技術新知識,有的缺乏文化,這些都是個人想法意見,但由于它們被認為是“真實”的,它們就能使農民工買不到車票的結果與不懂使用網絡產生連貫性。然而原因可能是外出務工人員日益增長,交通設施跟不上等。
整體連貫性則與宏觀命題緊密相關,從具體的、局部的結構中體現出來,它是由整個文本或話語的“話題”界定的。“話題”的宏觀傾向在人民日報的微博評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還是以上述案例進行分析,人民日報作為黨報,決定了它的報道是在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弘揚社會正能量,因此在微博短評中呼吁人文關懷,幫助農民工就是以上文本的“話題”。
3、語義的轉移
語義的轉移,發生在復合句中,即前半部分句子表示的語言意義,經過連詞的點綴后,意義發生了轉變,甚至與前者截然相反。第一點“命題”中所說的“意識形態方陣”也可能通過語義的轉移來實現。語義的轉移在容易產生矛盾的事件中較多,具體方式一般使用“但是”、“然而”等詞匯,如:
在地鐵上喝飲料該不該被罰?網上意見吵得不可開交。不論“禁飲”還是“禁食”,將心比心地考慮周圍人感受,用一點公共場合的“不方便”來換所有人的方便舒心并不難。社會公德的形成可以靠規定強制,但根本在于每個人公共意識的覺醒。擺脫對國人“有私德無公德”的批評,正要從你我做起。(人民日報微博2015年9月28日)endprint
“社會公德的形成可以靠規定強制”,這肯定了規定的正面作用,“但根本在于每個人公共意識的覺醒”,更加突出個人公共意識的正面作用,即“意識形態方陣”中的“(4)弱化他們好的行動”和“(1)強調我們好的行動”。首先承認硬性規則的作用,然后將主要焦點對準個人道德,敘述者之所以要使用這樣策略,是為避免直接的、偏狹的表達。這種策略與霍夫蘭說服效果中的“兩面提示”相似,如此能使被說服者或被傳播者產生“我們比較客觀”的印象,從而接受傳遞的信息以及背后的意見。
(二)語境
1、風格
風格是話語人的社會特征和說話場合社會文化的具體特征的顯現形式或標志。新聞風格具有共享實現假定的特征,還會受到話語主題、內容可讀性和易懂性反饋等因素的限制。[3]
新聞評論風格與新聞報道風格有相同之處,因為新聞不是個人的作品,而是大型組織制作的產物。不管是消息還是評論,人民日報微博上的所有內容,都是代表人民日報整個機構的意見。同時,互聯網傳播與傳統紙媒傳播有很大差別,記者、評論員能隨時查看受眾的反饋,影響其寫作思路。因此,人民日報微博評論的互聯網定位與其自身的黨報權威性地位決定其新聞評論風格。
98版出租車管理辦法今天被宣布廢止,坊間猜測這意味出租車管理模式將隨之而變。關于份子錢和網絡專車的爭論從未停止,這一前互聯網時代產生的辦法屢被吐槽。制度理應反映變化,管理也需因時而動。先松舊綁再立新規,規范管理,減少政策灰色地帶,公眾期待更便利的出行,更舒心的服務。(人民日報微博2016年3月21日)
媒體要報道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同時,媒體還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要以正面宣傳為主,促進主流思想傳播。新政策的出臺必然引起社會上議論不斷,眾聲喧嘩中難免出現噪音,人民日報微博短評與紙質版不同,它更多的從歷史和大眾角度出發,首先闡明改革是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仍需從細節入手,一步步落實,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
2、修辭
如果說命題是大腦,那么修辭就是在大腦指引下做出動作的肢體。有效的修辭形式可以幫助闡述并幫助受眾深化理解命題。而新聞修辭的形式不僅僅是建立在語法層次的音韻學、形態學或句法的基礎上,這一點和純美學的話語不同。[4]在人民日報微博短評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對偶、對比、比喻。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是對偶,在60個樣本中,使用對偶手法的共有19個,占比31.7%。
天津爆炸發生15天后,11名官員被立案偵查,職務覆蓋規劃、國土、交通、安監、海關等多個政府部門。它們本都是安全生產的有力保障,而如今卻可能在某個甚至多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鏈條雖長,斷了一環就會失效;木桶雖大,短了一板就會流失。問題出在哪里,讓我們拭目以待!(人民日報微博2015年8月27日)
短評中的對偶句一般由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子組成,其間用分號隔開。由于短評的字數限制,文本不能像一般評論那樣運用長句排比,而使用對偶能彌補其篇幅小的缺陷,增強評論的氣勢。另外,修辭手法的使用,讓評論更具文采,從而產生藝術感染力。
費爾克拉夫認為,每一個分句都具有多重功能,因此每一個分句都是觀念的意義、人際間的(身份和關系的)意義以及文本的意義的結合。人們就他們的分句的設計和結構做出選擇,就相當于就如何指出(和建構)社會身份、社會關系和知識與信仰做出選擇。[5]上述案例同時使用了比喻和對偶兩種修辭手法,將腐敗官員比喻成“斷環”和“短板”,突出他們對于社會發展的危害,顯示政府堅定反腐的決心與毅力。
結語
本文借用梵·迪克的話語分析理論,對人民日報微博新聞短評“你好,明天”欄目進行話語分析,發現在不足140字的短評里呈現著獨特的話語方式。
在文本上,微博的體裁限制評論的字數,它不能如社論、時評般長篇大論。因此它采取的策略是觀點開門見山、命題直接果斷、定義清晰明了,在第一視感上占據先機。同時采取兩極化方式,在命題中放入對意見的預設,從而影響受眾意見偏向。連貫性方面從局部到整體一氣呵成,條件關系或者因果關系的推導都與命題和“話題”相關。與連貫性相對應的語義轉移,利用“但是”、“然而”等連詞,將“他們”和“我們”的事實都告訴受眾,試圖樹立自身“中立”的地位,以更好勸服受眾。
在語境上,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作為主流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代表,內容風格與其權威性和公信力相得益彰,既承擔“喉舌”功能,又肩負為民請命的重任。從上文的表格中可發現,其鼓勵類評論占大多數,如為高考生、考研生加油,或激勵大眾熱愛生活等,這是貫徹黨性原則、堅持正面報道的體現。批評類和建議類針對社會熱點事件,對個人或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追問或建議,是傳達公眾聲音的表現。另外,其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增強內容的文采,提高評論氣勢,使其更具說服力。
人民日報微博上線之初就確立了“觀點立博,依托報紙評論優勢,打造強勢品牌欄目”[6]的原則。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人民日報不但在形式上積極創新,其話語方式也發生著變化,微博評論欄目“你好,明天”能做到對公信力的堅守和話語方式的創新,這為我國的新媒體新聞評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典范。
注釋:
[1][3]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3、79.
[2]艾倫·貝爾,彼得·加勒特編.媒介話語的進路[M].徐佳權,展江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4.
[4]Roeh, I.(1982).The rhetoric of news. Bochum:Studienverlag;Roeh, I. ,&Feldman, S. (1984). The rhetoric of numbers in frontpage journalism. Text,4,347-368.
[5]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70.
[6]仵佩.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使用與發展[J].新聞前哨,2013(02).
(作者: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