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桐 肖翔
摘 要:大學本科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每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導致就業壓力日趨嚴峻,從而考研人數也不斷增加。文章從逃避就業壓力、實現學術理想、提升就業競爭力、考研進入名校、完成父母期待、考研更換專業等方面對影響大學生考研的因素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使大學畢業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不要盲目跟風,樹立正確的考研動機。
關鍵詞:考研動機 影響因素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c)-0189-02
隨著新時代我國教育文化的快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增大,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導致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考研人數逐年攀升。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8年考研報考人數達到238萬,比2017年增加37萬人,增長18.4%。其中,應屆考生131萬人,比去年增加18萬人,往屆考生107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考研增加人數和增長率均為近年來最高。文章分析了大學生考研的影響因素,真實掌握了大學生的考研動機,不僅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考研心態,而且對完善現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影響因素
1.1 就業壓力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考研是為了推遲就業壓力,以便今后尋找更加理想的工作。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經濟速度的放緩,大學生就業變得非常艱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形勢是“本科生飽和,研究生相對緊缺”。因此,攻讀研究生不僅可以逃避就業壓力,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還可以在將來的就業中為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籌碼。
1.2 學術研究
有一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他們的考研動機比較端正。他們認為考研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提升專業水準,并希望在學術上有所造詣。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合格的科研人才。因此,對學術上的追求是這部分大學生考研最合理的動機。
1.3 戶口問題
越來越多成績優異的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后留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大城市豐厚的薪資待遇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充滿了誘惑。然而要落戶在大城市往往會受到戶籍制度的限制,特別是對于邊遠地區的學生,常常因為無法解決戶口問題而放棄在大城市工作。如果沒有戶口,則對購房、醫療、小孩讀書都會產生連帶影響。這些學生只能通過考研來改變現狀,在讀研的過程中,研究生可以參加許多國家級的競賽,若能獲得獎項,則在申請戶口時可以加分。因此,考研對他們而言無疑是最首選的方式,也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1.4 群體效應
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是因為有從眾心理,考研只是盲目跟風、趕時髦、隨大流。這些學生對自己的學業和職業也沒有很好地規劃,最初并沒有考研的意向,但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圖書館刻苦努力,在校外或者網絡上參加考研輔導班,生活很充實。他們也萌生了考研“試試看”、“玩一玩”、“碰碰運氣”的想法,逐漸加入到考研大軍。調查結果表明,這部分學生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合理的備考計劃,容易半途而廢,考取成功的概率相對較低。
1.5 名校情節
有一部分學生本來具有進入名牌高校就讀的實力,由于高考發揮失常,進入了一些普通本科高校。這些學生剛一進入大學校門就已經明確了考研的目標,就是要通過考研實現自己曾經的名校夢想。還有一部分學生更看重名校的聲譽,在招聘時,很多企業往往會注明優先考慮985、211大學的學生,而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甚至連簡歷都過不了關,這更加劇了這些學生追求名校的心理,想通過考研給自己一個到理想學府繼續深造的機會,名牌大學的就讀經歷和學位證書能夠幫助他們在職業發展中獲得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
1.6 父母期望
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并非完全出于個人的意愿,而是來自于家庭和父母的督促。這部分學生的父母大多數知識文化背景較高,對他們今后就業的期望也相應偏高,希望能夠有體面的工作,這樣在親戚朋友中也有臉面,在婚姻擇偶方面也有優勢。由于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他們在家人的期望中被推上考研這條路,即使第一年沒有考取,可以不用工作,第二年繼續再來。
1.7 專業不滿
有一部分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自己高考的情況把握不準確,也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從事的職業,大多數是聽從父母或高中班主任老師的意見,雖然考取了大學,但本科階段修讀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是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太理想。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跨專業考研來改變自己當前的狀況。
2 對策研究
(1)大學畢業生應該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并端正考研態度。目前大學生熱衷于考研,只是為了回避當前的就業壓力,并不是主觀上想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這與現行的教育目標相背離的。因此,大學生不要隨波逐流,應該在大學階段盡早進行人生的職業規劃,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這才是最現實的。
(2)在人才招聘中,不少用人單位并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引入人才,盲目進行攀比,間接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用人單位要實事求是,量才適用,制定合理的用人標準,擺脫重學歷、輕能力的思維誤區。學歷文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在現實生活中,一紙文憑與實際能力往往相差甚遠,學歷并不能等同于能力,更不意味著效率。
(3)調查研究表明,學生選擇考研的第一動機就是回避就業壓力。就業壓力往往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相連,高校應該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與規律,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大人才培養理念的改革,讓學生提高自己在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高校應該適當考慮學校自身特色與市場需求狀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科建設,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學生處、學生導師應該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考研動機。
(4)在人事制度、勞動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創造有利于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環境。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建立完善的就業體制和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到當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減少或消除外部因素對考研行為的影響。
3 結語
文章從微觀層面對高等院校大學生的考研動機進行分析,通過實證研究了解地方工科院校考研熱的現況,進一步分析影響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生考研熱的相關因素,發現大學生考研熱暴露出的普遍性問題。此外,針對地方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性的考研動機。
參考文獻
[1] 周燁.當代大學生考研動機因素結構分析[J].科協論壇,2011(11):170-171.
[2] 耿德英,陳祿秀.應屆大學畢業生考研動機調查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2013(4):74-77.
[3] 呂潔.高校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07(14):80-82.
[4] 劉天軍.大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陜西省6所高校抽樣調查的實證分析[J].高校管理與發展,2013(1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