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養學生對美好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并能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作用。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審美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本文旨在論述如何在音樂唱歌、音樂知識、欣賞等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逐漸提高審美能力,讓音樂這門藝術,帶給學生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共鳴及心靈的凈化,使他們成為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使這種音樂教育理念符合音樂藝術自身的特征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審美能力;審美興趣;想象力;理解力
“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美的認識和發現的能力,它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體驗、接受與創造、意識與無意識的綜合統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盵1]音樂的審美能力不僅是對審美客體(音樂)的被動接受,反過來它對音樂的創作、表演、研究等主觀意象都將有著極大的影響??v觀當今的音樂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出現了弊端,無法將美育得以很好的實施。作為音樂教師,應因勢利導,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去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情境,實現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的有機整合。同時注重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更好落實素質教育的審美任務,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美感的啟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然而,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何使音樂教育成為名符其實的美育同時又寓教于美?關于這些問題,筆者從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1 審美興趣的啟發和體驗
興趣是人們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審美教育,其審美興趣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途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樂欣賞教學。學生是審美的主體,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音樂活動是學生的審美對象。音樂活動的審美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造的過程?!盵2]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筆,注情于音的結晶。但是,這僅是停留于樂譜上的成果,僅僅是一度創作。演唱(奏)音樂作品的過程是二度創作。聽者對音樂欣賞感受及領悟是三度創作。鑒于音樂藝術在表達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創作”和“三度創作”的審美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即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理性分析為引導的多種心理因素。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換句話說,這一審美體驗必須建立在“提供給學生大量的音樂感受,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對音樂進行美的感受,從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p>
音樂藝術既不能象文學那樣直接敘述事件,也不能象美術作品那樣直接描繪生活,它以特有的聲音語言敘說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二度創作能力——有感情地歌唱能力和有表現力的演奏能力及較生動的作品剖析能力。教師的音樂表現力直接影響著學生音樂感受力、審美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力求按樂曲所要求表達的感情和風格特點準確地范唱、范奏,使學生學習時對樂曲有一個較完整的藝術印象,以引發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教學學生才喜歡。這是培養學生審美興趣的有效途徑。簡言之,只有老師動之以情,才能培養學生審美興趣。
美好的音樂作品是都能帶給人們快感的,它包含了心靈快感和生理快感。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審美趣味時,不能滿足于對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樂,而忽略了孩子們內心世界的情感、心靈上的快樂,還要在教學中應該熟悉音樂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詞美、旋律美、節奏美、力度美……
2 培養理解音樂的能力
培養理解音樂的能力,也就是理解音樂藝術表達思想感情所特有的手段和形式,包括各種音樂語言,如樂句、樂段、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和聲等。在音樂教學中,就必須要學生牢固地挖掘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否則,是不能真正理解音樂的。但是僅僅掌握和熟記音樂課本上的一些音樂知識和術語,還不能算是能力,只有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活用到分析、理解音樂作品中,才真正具有理解音樂的能力。音樂審美理解力是人們在音樂感知、想象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有意識的音樂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
從音樂的具體形態(作品)來看,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本身內涵都具有不確定性,它的意義實現要靠審美客體(欣賞者)使之具體化。也就是說對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為其做出不同的定義。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轉變,音樂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因此接觸的作品越多其理解能力肯定也會隨之增長。但是這種自我審美標準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并且對作品的情感內涵、時代背景、創作意圖等內在和邊緣因素也該有所了解??傊?,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欣賞多元化流行音樂的前提,在感知與想象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如演唱、創作等)提高全面的綜合素質,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深更高的境界,從而充分挖掘出音樂內在的真正的美的價值。根據音樂的標題去想象和理解,并表現音樂。
3 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音樂新課標中提到:“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熏陶?!本C合性藝術表演是學生表現音樂美,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音樂課上不但要創造學生表演的機會,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創作表演的美感和能力,可以從歌舞表演、小品表演、說唱表演、話劇表演、游戲表演等多種形式著手。教學中教師根據樂曲的內容和曲調表現等特點,在學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圍內,適時地向學生揭示歌曲的藝術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三種能力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它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審美能力的培養,在于教學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音樂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熱愛,更能讓他們的情感隨著音樂的情感而起伏變化??傊谝魳方虒W中,音樂老師一方面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正確地認識音樂審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最終目的。音樂課堂教學的理念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是從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它既是一種教學觀念,又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和考察評價課堂教學的基本向度。對此的認識,我將在進一步探索中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王安國.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劉雅靜(1984-),女,漢族,山東現代學院,人文學院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