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摘 要:目前,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勢頭蓬勃,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而受到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市場經濟,對于出版社來說,一旦出版市場的經濟行情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出版社則也要進行信息化轉型。在此,我們立足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背景,分析出版社管理的信息化轉型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出版社;管理;信息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普及,出版業市場和營銷方面也迎來了轉型,與此相適應,出版社管理也進行了信息化轉型以便于更好的適應市場發展。在本文當中,主要從出版社業務的管理特征、出版社業務信息化所面臨的問題、互聯網基礎下管理模式的創新以及出版社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實踐幾個方面對出版社信息化轉型進行介紹分析。
1 出版社業務的管理特征
1)對智力水平的重視超過資產管理。出版社的主要業務包括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等,這些業務主要是腦力勞動的范圍,需要人開動自己的智力,也就是說人是在工作中占據主要的地位,而“財、物等資產則是由人來加以利用,因此,資產在運營開發中處于從屬地位”[1],但是資產管理與市場相關,而市場正是推進出版社信息化轉型的重要動力,所以出版社應該加強對資產管理的重視。
2)以社會價值為主,最大程度兼顧經濟價值。出版物傳達的價值觀對人民具有引導作用,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出版社都要將所出版作品的社會價值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做到最大程度兼顧經濟價值,只有這樣出版社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出版社的工作是將一個創意或者作者的原稿變成出版物在市場上出售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出版社首先要嚴格把好質量關,使出版物具有社會價值,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使出版物具有更大的經濟價值。
3)出版活動規模較小。在我國,出版社的規模都不是很大,這就決定了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不會很多,因此分到各個環節的人力是有限的。而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出版社的管理人員則會更少,這無疑也會對出版社的發展造成一些影響。
2 出版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工作中思維定勢嚴重。出版行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其員工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出版業工作方式,而在互聯網已經非常普及的今天,很多員工仍然無法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勢,在其上游和下游已經普及信息化的情況下,如果出版社還采取傳統的工作方式,勢必會造成不方便。
2)信息化人才缺失。要想實現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的是信息化人才,而對出版社業務非常熟練的管理層與老員工可能年齡相對較大,對信息化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不高,而年輕員工在出版社中的地位可能不高,無法有利推進信息化的管理。另外,由于出版業的工資水平原因,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并不愿意進入出版社工作,這也從某種程度上為出版社管理的信息化帶來了阻礙。
3 互聯網信息化基礎下出版社管理模式創新
1)全面深入信息化管理意識。信息化是要深入到出版社的方方面面的,所以無論是出版社的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都要對信息化有一個整體了解,而且為了更加專業,可以在員工入職時對員工進行出版方面相關的信息化培訓,而且這一培訓不但可以針對新員工,還可以針對老員工定期舉行,這樣有利于員工與時俱進,轉換思維方式,促進出版社信息化轉型。
2)完善設施水平。現在,很多出版社最初級的數字化水平仍然不高,但是卻又迎來了大數據信息化的時代。這就對出版社軟硬件設施具有較高的要求。“大數據信息化的管理是通過對數據的開發、建設進而進行存儲、采集和分析的過程”[2]。基于此,出版社應該配備與此相適應的一套軟硬件設施來適應信息化的發展。
3)改革傳統組織結構。在傳統工作環境下,出版社的組織結構是按照傳統工作模式設立的,而信息化成為主流趨勢之后,則變得很難明確責任,因此有必要重新安排出版社的組織結構,設立專門的信息部門。另外,由于出版社層級較多,管理起來非常麻煩而且還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在信息化時代,可以盡量壓縮出版社的層級,實現扁平化管理,使高效快捷成為出版工作的亮點。
4)引進相關人才。在上文中已經說過關于出版社信息技術人才中所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出版社可以通過專業對口或者是提高待遇等方式來吸引專門的高素質人才,以此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專業水平,為傳統出版社管理方式注入活力。另外,“出版社之間的競爭也是管理層的競爭”[3],所以為了使信息化能夠切實貫徹到工作當中,還應特別注意在管理層當中引入信息化人才。
4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流程的實踐
1)流程整理與設計。對于一本出版物來說,從選題策劃到選題通過、組稿、編輯加工整理、審校直到投放市場,是一個需要多部門參與的工作。因此,出版社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必須包含所有部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出版工作無縫銜接。在此,我們給出通常情況下出版社信息化管理的流程環節,僅供參考:提出選題→部門領導批復→歸口部門領導批復→分管領導批復→總主編批復。不過,以上所說流程只是基礎路由的流程,此外,某些必須事件還要有跳轉、指派等非常規基礎性路由設計。
2)科學分離崗位和事項。根據上文的敘述,可以發現我國大部分出版社的現狀都是工作流程復雜,出版物的出版周期長,而人員相對較少。要想實現高效率工作,使人員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就要做到科學分離崗位和事項。除少數固定人員外,應該加強一部分人員的機動性,這樣既能夠有效利用人員,彌補人員少的不足,還可以促進某些流程之間的銜接,減少中間的等待時間。
3)計算機信息管理設計。實現信息化管理之后,將信息輸入計算機會成為出版社的日常工作內容。計算機信息輸入可以說是所有后續工作的基礎,所以前期信息輸入的準確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在信息輸入過程當中,出版社可以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涉及到之前環節的,盡可能調用原有信息,例如,在三審三校時可以將書名、作者名、開本以及印張等信息一并調出;二是在采集信息時盡量完善,盡可能在最初的環節就將以后每一環節將要用到的信息提前列出。
4)流程的信息交互與維護。流程之間的交互有利于出版社各個環節的銜接與整體性把控,增強流程的連貫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準確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是不斷更新的,因此出版社要及時對已存在的信息進行更新維護,例如,圖書的市場價格是不斷變化的,出版社的信息管理系統要及時更新圖書的實時價格。
當然,信息化的實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出版社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和人才素質情況逐步進行信息化轉型,最終實現出版社的信息化管理。
5 結語
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出版行業也應該與時俱進,作為出版行業的最重要一環,出版社應該積極實現信息化轉型。出版行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要想實現信息轉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出版社應該積極引進管理人才,更新軟硬件設施,為信息化管理創造條件。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順應市場發展潮流,在保證社會價值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實現出版物的經濟價值,為出版社創造收益。
參考文獻
[1]鄧寧豐.探索出版社管理信息化轉型之路[J].科技與出版,2016(12):76.
[2]劉文莉.大數據背景下出版社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3):156.
[3]蔣焱蘭.基于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出版社網絡管理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