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韶軍 (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518000)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館已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骨干力量,擔負起為全國人民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責任和使命。與遍布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陣地相比,文化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標志,是我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館因其職能和業務范圍的廣泛性,也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載體。
深圳在全國屬于發達地區了,即便如此,從全市范圍來講,仍然存在公益文化場館分布不均、人員配置不均、資源分配不均等諸多問題。通過成立全市的文化館聯盟,打造資源共享平臺,在人員編制、職稱職數有限的前提下,為各成員單位結合區域發展特色、打造優勢項目提供資源互補,進一步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建設。
2015年7月30日,“深圳市文化館聯盟”隆重召開成立大會。“深圳市文化館聯盟”的成立和發展引起了上級部門和主流媒體的高度重視。聯盟成立大會召開之后,《中國文化報》、《南方都市報》、《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等媒體予以關注報道,文化部官網、新浪網、鳳凰網等予以轉載。聯盟成立之后,如何更好地發揮聯盟職能,尤其是讓各成員單位能夠真正從內心深處感受聯盟、認可聯盟,能夠積極為聯盟的發展貢獻力量,是一個擺在聯盟組織者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和迫切任務。
1.成立專業委員會。為了更好地發揮聯盟的職能與職責,統籌、調動全市文化專業人員力量,更加精準、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公共文化工作,全面提升行業發展水平,成立了品牌活動、理論研究等5個專業委員會,明確各委員會工作職責,進一步完善了聯盟的框架建設。
2.通過不定期召開主席團會議和各類專項業務會議,學習各級黨委、政府關于文化事業發展新部署,研究、討論我市文化館行業發展方向,制定我市文化館行業發展標準和總體工作規劃。
3.聘請“高級顧問”。為進一步充實聯盟專家團隊,為聯盟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理論支撐與智力支持,通過舉行聘任儀式,聘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江蘇省文化館黨組書記戴珩,以及廣東省文化館館長王惠君為聯盟的“高級顧問”。
4.打造數字化聯盟。在我市“數字文化館”建設工作中,由聯盟的數字化建設專業委員會來統籌,以聯盟為平臺,對全行業的資源進行統一數字化建設,建立并不斷完善文藝資源數據庫,既豐富了“數字文化館”的內容,突出各區、各單位的特色資源,也避免了各單位的重復建設、重復勞動。目前,“深圳數字文化館”(www.szmassart.com)已正式上線,各項功能和內容正在建設和不斷完善之中。
5.構建人才共建平臺。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各個單位當中,文化館是與其他單位有著本質的不同。圖書館的服務載體主要是圖書,美術館的主要載體是藝術品,博物館的主要載體是文物,而文化館提供服務的主要載體是人。文化館系統業務人員的眼界、素養、專業水平、服務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文化館能夠在公共文化建設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所以,從聯盟成立以來,我們就以聯盟為平臺,每年組織開展多場次、多層次、多內容的業務培訓、觀摩和學習活動,全方面地提升全市文化館行業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帶動和促進全深圳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17年6月28日,聯盟舉辦“創建服務全國農民工公益文化品牌研討會”,受邀參會的有天津、杭州、廈門、武漢、廣州、東莞、惠州各市文化館(群藝館)負責人。7月6日,《中國文化報》刊發《深圳:群眾文藝唱響文化建設新樂章》專題報道,總結聯盟各成員單位近年文藝精品的創作成果。
6.舉辦高端講座。分政策解讀、業務指導和專業技能培訓三個方面,邀請文化部等主管部門領導、兄弟省市文化館長、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深舉辦主題講座,全面提升全行業業務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授課形式包括在我館陣地舉行和組織師資力量赴各區舉行,每年12場。在聯盟成立大會上,作為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專程邀請時任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亢清泉,為市、區兩級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館的中層以上干部解讀了國家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最新要求。自成立以來,聯盟已先后邀請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家戴珩、巫志南,著名舞蹈藝術家潘志濤、田培培、前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舞蹈藝術評論家于平,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李文啟、李立山,英國國王合唱團成員保羅?馮尼克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為理等多位專家開班授課。
7.打造服務品牌共創平臺。伴隨著深圳文化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移工作的不斷推進,近年來我市各級文化館承接越來越多的工作任務。以聯盟為平臺,群策群力,創新發展,共同提升既有品牌活動的品質和影響力、擴大區級活動品牌的參與范圍,同時結合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開展新活動、創設新品牌。在高水平的文化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激活成員單位的工作熱情,這正是聯盟的核心工作理念。
在近幾年舉辦的“深圳市少兒藝術花會”,“深圳市 ‘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深圳市外來青工文體節”等品牌活動中,聯盟各成員單位單位團結一心、密切合作,共同策劃、共同實施,共同評審、相互學習。無論是從品牌活動的參與面、覆蓋面、產生的社會影響,還是評選產生的優秀作品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近幾屆的新高度;同時也讓各區的品牌活動能夠更好地與市級活動對應舉行,理順工作節奏,節省資源、節約成本。
2017年12月24日晚,“我們走進藝術殿堂”——2017深圳市文化館聯盟公益性藝術培訓成果展示活動在深圳市文化館影劇場舉行。廣東省文化館、深圳市宣傳文化部門、聯盟各成員單位負責人,以及500多名市民共同觀看展示活動。《中國文化報》以《藝術讓城市充滿陽光——深圳市文化館聯盟完善公益性藝術培訓側記》為題,專題報道了聯盟各成員單位近年面向廣大市民開展公益性藝術培訓成果。
創新性、多元化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是聯盟多年來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自成立以來,聯盟深入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實施,大力提高聯盟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聯盟自成立以來,在各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嚴格按照章程規定,完成了品牌活動、業務培訓、觀摩學習等多項任務,更重要的是充分聯絡了成員單位間的感情,讓“聯盟”真正成為全市各級文化館聯動的橋梁,讓大家從“各自為政”逐步走向“眾人拾柴火焰高”。
1.要進一步確定聯盟定位,增進與政府行政部門的溝通,充分發揮聯盟作用,爭取有大格局、大作為,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2.要不斷創聯盟的文化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輸出更好的文化服務產品,推出有特色、有亮點的公共文化服務新項目,擦亮聯盟的金質品牌。
3.要創造性地開展聯盟工作方式,敢于嘗鮮,大膽引入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進入聯盟,增強聯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4.不斷豐富聯盟建設內容和范圍,增進與各省、市同行的業務溝通與聯系,加強館與館之間的“文化流動”,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真正將“文化館聯盟”打造成為深圳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平臺,讓聯盟成為現階段全國文化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