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連榮 (景縣文化館 053000)
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從事文化宣傳工作30多年來,基層群眾已成為我進步的土壤,成為我文化生命的依托。通過深入基層調研,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盡量滿足百姓在文化方面的愿望,這已成為我多年的工作習慣。我在搞好群眾文化活動、切實踐行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方面開展了“四創”“四建”“四抓”工作。
一是創新工作思路,讓文化融入基層群眾。我從2006年擔任館長,以前,文化館搞文化活動大多都是常規性的組織重大節日演出,唱幾首歌,跳幾個舞,唱幾個戲曲選段,寫幾幅字畫,做幾首詩,電視臺一錄制,作為新聞一報道就算完成了任務,很輕松。在這種情況下,我改變了工作思路,將以往常規性的文藝演出轉移到群眾中去,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基層文化活動,讓城鄉群眾文化活動火起來,讓廣大人民群眾樂起來,已成為我肩負的重任。
二是創新工作機制,讓團、隊、會、室百花齊放。我縣文化館在編正式人員僅4人,人手少、場地窄、資金缺是當時擺在我面前的第一個困難。要搞好全縣53萬群眾的文化工作,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必須打破舊框框,創新工作機制,重新整合社會文化資源,將社會上各類文藝骨干組成各種協會,并成立了“景縣群眾文化活動聯合體總會”。目前共整合了20個文藝團、隊、會、室等,讓他們定期到文化館研究群眾文化工作,讓他們在全縣53萬群眾的文化工作中充分發揮他們的龍頭帶頭作用。
三是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和輔導上進行創新。面對景縣文化館人手少、場地窄的問題,我在組織和輔導方面大膽創新,即:充分利用景縣文化聯合體中的主要文藝骨干,根據他們各自的業務特長對全縣的文藝社團和農村文化大院進行音樂、舞蹈、戲曲、美術等多方面的輔導,帶動了我縣群眾文化活動的全面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北留智東窯村,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都舉辦文藝聯歡會,我就帶領我館專業人員提前到他們那里進行輔導,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的晚會搞得有聲有色。我還組織文化館專業人員和文藝骨干通過重新搜集、整理,并組織我縣電力職工舞蹈隊進行編排,將斷演二十多年的景縣民間舞蹈《瘋秧歌》重新登上舞臺,參加了央視八套節目《八仙過海鬧新春》文藝晚會。
四是創新文藝作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群眾心中。文藝作品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先進文化引領,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抨擊假惡丑弘揚真善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組織群眾文化聯合體總會文藝骨干,創編出了許多貼地皮、接地氣的原創作品,如音樂快板《喜看農村新變化》,西河大鼓《景州頌》等近30個曲藝唱段,贊美了生活,弘揚了正氣,傳遞了正能量,多次參加縣、市文藝調演,深受觀眾的喜愛和領導的高度贊揚。
西河劇《丁香割肉》和京東大鼓對唱《木盆》是根據很久以前流傳在民間宣傳“忠孝節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膽創新改編而成,它不但諷刺和抨擊了社會上的假惡丑,而且樹立了真善美的形象,在公眾當中發揚了忠孝節義的好風尚。我們還編排出許多精彩的文藝節目如民間吹打音樂劇《管子、嗩吶和驢》是將民間舞蹈《跑驢》和民間吹打樂《放驢》融合在一起改編而成。
我通過長時間地基層調研,了解百姓對精神文化的渴求,為百姓搭建了四個群眾文化活動平臺,吸引來了全縣廣大群眾文藝愛好者的積極參與。
一是搭建群眾文化活動演出平臺(鄉村大舞臺),給群眾提供娛樂空間。為了讓全縣群眾都有登上舞臺展現自己才藝的機會,我于2007年創辦了景縣鄉村大舞臺。通過這個舞臺到全縣各鄉鎮、社區、學校、軍營、企業等,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舉辦了“和諧之聲走進新農村”、“在這桃花盛開的地方”、“景縣踐行核心價值觀廣場舞大賽”、“五彩繽紛魅力龍華”等不同主題的大型文藝演出,讓當地的群眾積極參與進來登上屬于自己的舞臺。
二是搭建志愿者服務平臺,積聚力量弘揚正能量。在景縣文化館新的群眾文化工作思路指導下,我首先抓住了志愿者服務活動這一亮點,積極發揮他們帶動和輔導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社團協會這些龍頭團體,深入鄉鎮、農村、企業搞義演、義畫、義教,不收取任何報酬,老百姓無不稱贊。現在各社會團體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共計1000余人,全縣16個鄉鎮都有秧歌隊、舞蹈隊一年四季活躍在基層鄉村。他們傳播了文化、幫助了他人、完善了自己、服務了社會,同時滿足了老百姓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三是搭建群眾文藝創作平臺,讓每個人都有顯身手的機會
俗話說“說書唱戲勸人方,生活是文化藝術的源泉”。文藝作品一定要貼地皮,接地氣,將一些優秀的文化項目、文藝作品推薦給最基層的廣大群眾,叫基層群眾自己的人演自己的事,身邊的人演身邊的事。我還組織各社會文藝團體的骨干積極創作文藝精品,曲藝協會的會長郭君明老藝人就自己創編出一本《臘八粥》。我們還洋為中用,運用創新手法將三弦、嗩吶等民樂和西洋樂大膽結合,創作出《萬馬奔騰鬧新春》這一優秀曲目,還有將眾多曲藝形式巧妙自然地融為一體反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曲藝串燒《三中全會明方向》,一經公演深得觀眾的喜愛和領導的好評。為了鼓勵協會會員的創作熱情,我自費15000多元給他們出版協會會刊《景州曲苑》1000余本,免費發送到文藝骨干手中。為了把文藝骨干自編自演的節目奉獻給觀眾,我又出資4萬多元,舉辦了2014年景縣春晚曲藝專場演出,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另外,由我構思反映時下政府規劃搞拆遷,兒女爭搶拆遷款的小品《搶公爹》,每次演出都給現場觀眾不小的震撼。該小品多次參加縣市調演,并榮獲河北省第十一屆戲劇類文藝作品“燕趙群星獎”。
四是充分利用好文化館群眾文化免費開放平臺,讓群眾都有機會享受精神生活。為了讓全縣基層百姓都有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我在我館二樓排練大廳裝備了音響、投影儀和點歌系統,讓群眾在文化館通過影音系統自學,同時由我館專業老師教他們如何發聲。還組織我縣各鄉鎮舞蹈骨干到文化館進行集中培訓,讓他們帶動各自舞蹈隊的排練。今年十月份在我縣舉辦了以踐行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廣場舞大賽,來自各鄉鎮村報名的舞蹈隊近200個。
通過四個平臺的搭建,引來了全縣廣大文化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已經走出了一條政府扶持、文化搭臺、群眾參與、骨干唱戲、百姓受益的道路,達到了社會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的良好效果。
一抓景縣鄉村大舞臺——讓和諧之聲響徹新農村。俗話說“只要創新就有風險”,但是我覺得光害怕風險就什么也干不成。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不怕風險、敢于擔當、還要有作為,要為基層老百姓找一條求樂呵的道路,保障廣大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為此我付出了許多艱辛。今年8月28號,我組織鄉村大舞臺在我縣臺辛莊搞“踐行核心價值觀 弘揚社會正能量”專場文藝演出,河北電視臺的記者親臨現場進行采訪,演出過程中,老藝人郭君明突然暈倒在舞臺上,我迅速派車親自賠老人到德州人民醫院自己出錢及時救治,演出也圓滿成功。雖然搞群眾文化活動有風險,但這并沒有阻擋住我的腳步,因為我知道,群眾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群眾。
還有就是資金短缺。搭建鄉村大舞臺需要錢,而縣財政拿出的錢是有限的,于是我自己出資七萬余元,購置了長18米寬8米的流動舞臺及燈光音響設備,保證了演出的順利進行。文化館沒車,多年來我就一直都是在用自己的私家車來搞群眾文化活動,行程已達二十多萬公里。而且各社團文藝骨干來文化館搞創作,我也是經常墊付資金,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讓他們有飯吃、有水喝、有地兒住。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景縣鄉村大舞臺”現已成為景縣公益性文化活動的品牌惠民工程,并榮獲全省公益性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項目類“燕趙群星獎”,我本人也榮獲“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表現突出的群文之星燕趙群星獎”。
二抓景州藝術團——和老百姓心連心。景州藝術團自2006年9月成立以來,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級領導的工作安排,完成各項演出任務。藝術團的演職人員深入鄉村、走在基層、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先后組織了“和諧之聲?走進新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鐵塔頌”、“咱們工人有力量”、“和諧消費”、“贊創業?頌和諧”、以及“愛我家園”、“軍民魚水情”、“春蕾之歌”“衡水大舞臺景縣專場”及“宣傳十八大、贊頌家鄉美”、“路線教育唱響和諧”、“踐行核心價值觀爭做最美景縣人”、“踐行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高歌慶華誕共圓中國夢”等專場文藝演出200余場,受益群眾達18萬余人,深受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好評,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讓群眾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了黨的政策,將黨的關懷傳送到每個人的心中。
景縣文化館也榮獲了“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并多次榮獲文化藝術工作先進單位。
三抓景州曲藝團——貼近百姓生活、唱出百姓心聲。為搶救景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竹板書等珍貴藝術種類,2013年6月景縣曲藝協會正式組建。協會籌建初期,我出資幾萬元,為協會籌集注冊資金并為會員集體活動提供活動經費。當時,我不顧天氣炎熱,到處尋找老藝人,可謂費盡周折。尋訪西河大鼓老藝人郭君明時,我找到了老人,可他的一句“不搞了,身體不行了,當年學的那點玩意兒都就著黏粥喝了”,給我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后來我第三次登門拜訪時,老人才被我的誠心所打動。我從內心里感嘆,我不過盡了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卻挽救了一個曲目,而我們每個黨員干部如果都能為群眾做針鼻大的一點事兒,那我們的基層群眾就能形成多么大的合力呀。現在協會會員已達到了100多人。會員們深入到田間地頭,走進鄉村文化大院,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還把即將失傳的西河大鼓、竹板書、木板書、御子板、山東快書、京東大鼓、山東柳琴、對口快板書等十余種傳統曲藝老段如西河大鼓《劉云打母》、《走馬觀碑》、京東大鼓《木盆》、木板書《焦裕祿探親人》等十幾個傳統曲藝段子都錄音、錄像,保存了完整的一手資料。
四抓景縣民間吹打樂團——吹出百姓歡樂,奏出幸福樂章。景縣吹歌源遠流長,為挖掘并傳承這門吹歌藝術,發揮民間老藝人的余熱,將一些即將失傳的吹打曲目如黑大笛《一筐土》、《五子調》、嗩吶《小開門行水令》、民間吹咔《打棗》《放驢》等十幾個段子錄音、錄像,并帶動青年文藝骨干拜師學藝,傳承吹歌藝術,我倡導組建了景縣吹打樂團,數百名吹歌藝人嶄露頭角,在眾多文藝調演中業績突出。
2013年8月30日成功完成了“衡水大舞臺景縣專場”文藝調演任務。同年11月完成了“2013年衡水市第六屆各縣、市、區文藝調演頒獎典禮”演出任務。其中,民間藝人司保才、苗鐵夯等表演的大管合奏《放驢》,以精彩的表演將該場晚會推向高潮,該節目榮獲2013年衡水市第六屆各縣、市、區文藝調演二等獎,青年藝人王永花的嗩吶絕活《打棗》,榮獲2013年衡水市第六屆各縣、市、區文藝調演三等獎,同時景縣文體局也獲得優秀節目組織獎的殊榮。2013年12月10日,赴衡水學院進行了交流演出。給學院廣大師生帶去了一場豐盛的景縣民間傳統音樂大餐。
為了提高民間吹歌藝人的演奏技藝和表演水平,組織他們到文化館接受專業人員的輔導,使他們的表演技藝不斷提升,一大批青年藝人成長為景縣傳統文化發掘傳承的主力軍!
通過“四創”“四建”“四抓”等各項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繁榮了景縣民族傳統文化,寓教于樂,使廣大基層百姓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精神生活享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如今,在城鄉賭博打麻將的少了,參加各種文藝活動的人多了;家庭鬧分裂吵架的少了,婆媳和睦夫妻恩愛的多了;鄰里鬧糾紛的少了,相互關照團結的多了;村民上訪打官司的少了,干群關系融合的多了;老為個人著想的少了,為百姓服務做好事的多了。
看到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欣慰,2015年的10月29日我榮獲“中國夢趕考行最美河北人——百姓最喜愛的好官”榮譽稱號;我還榮獲首批河北省文化惠民活動組織“燕趙文化之星”榮譽稱號。2015年1月,景縣文化館榮獲河北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我覺得榮譽是我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我將為搞好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做出更大的奉獻,因為這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