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韻潔 (三峽大學 443000)
《雀之靈》是傣族舞蹈的經典作品,編導和表演者都是楊麗萍老師。該舞蹈是模擬孔雀形態情緒的舞蹈。舞蹈情節雖簡單,但藝術表現力卻非常飽滿。這部舞蹈作品在傳統傣族舞蹈基礎上進行創新,極大地發揮了舞蹈藝術表現特長,是模擬動物形態的情緒舞蹈。下面筆者將在對《雀之靈》舞蹈欣賞與舞蹈批評的分析中進一步闡述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的關系。
欣賞舞蹈《雀之靈》可以說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舞蹈中每次干脆的動作定格,從眨眼、張嘴、撓癢、與回頭的動作中,高度還原了孔雀生動的形象。楊麗萍的手臂始終是美的焦點,似水波紋一般的蠕動,讓人感覺不到這兩只手臂還有關節的存在,仿佛每一寸骨頭都能活動。觀眾可以從舞蹈作品中看到舞者通過人體的手指、手腕、手臂、胸、肩、胯、腿等部位的不同動作及變化,以形求神,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孔雀覓食、展翅、跳躍、戲水等種種形態。《雀之靈》的魅力感動了千千萬萬業內外的觀眾,單單光靠對孔雀形象的生動再現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是在于其為人們營造出了一種“境”,人們可以感受到那是一種超然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大部分欣賞者,就以筆者來說,在為這部舞蹈作品沉醉的時候,絕非僅因為舞蹈中的某個優美動作,或是楊麗萍老師那流動的雙臂。更多的是為舞蹈所營造與升華出的一種完美境界所陶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和諧,感受到心靈的超脫、純真的向往、以及自由高貴的品格。作為欣賞著們一定都能感受到,楊麗萍老師用“心”在跳舞,他完全將自身與舞蹈融為一體,用整個心靈和肢體在于生命作無聲的對話,正因如此《雀之靈》才能透出一種強大的震撼心靈的力量,這種力量更好的促進了欣賞者對美的享受,更能感受到舞蹈作為一門身心合一的非語言藝術,它帶給人們靈魂的對話與心靈的洗滌。
一部舞蹈作品,既離不開編導精心的設計也離不開舞者精彩演繹,楊麗萍身為《雀之靈》的編導兼舞者,在兩方面都做的十分出色。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包含著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雀之靈》作為一部經久流傳的優秀舞蹈作品,其中也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價值。
首先來說《雀之靈》中的審美價值。第一;其審美價值體現在它的創新性上。傣族孔雀舞蹈從一代“孔雀舞王”毛相,到第一位“孔雀公主”刀美蘭,經歷了由再現雄性孔雀威武陽剛之美到表現雌性孔雀高傲柔媚之美的兩次轉變,楊麗萍的孔雀舞是在繼承傳統傣族舞蹈審美的基礎上進行了更高層次的創新與回歸,《雀之靈》不再簡單地搬用傣族舞蹈風格化和模式化的動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內在的動律和審美,依據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膽創新,吸收了現代舞特點,充分發揮肢體關節能動性的優點,創編出新的舞蹈語匯,動作靈活多變,富有現代感,生動的將孔雀的形象轉化為舞蹈形象,既保留了孔雀的身形性格特點又不失舞蹈動作的藝術審美。除此之外,意境的營造更是作品中最為關鍵的一筆,它將舞蹈作品進行升華,不僅局限于孔雀形象本身,而是以孔雀為出發的一種更高的精神世界。第二;其審美價值還體現在作品的生命性上。楊麗萍老師曾說過“舞蹈是我生命的需要”,她用肢體表現著對生命,對人生的感悟、思考和追求。在楊麗萍老師這種身心合一的舞蹈觀和沉靜、淡泊名利的舞蹈境界的驅使下,舞蹈作品《雀之靈》也表現出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擺脫了矯揉造作的外在情感表現,真正反映了民間舞之“魂”。
其次來說《雀之靈》的社會價值,其社會價值也是建立在其審美價值的基礎之上的,首先對于這部舞蹈作品中的種種創新,都能為民間舞蹈的發展提供一個啟示,開辟一條新路。其次,對于作品中所營造的意境以及所展現的生命力;作品通過楊麗萍老師身心合一的演繹所傳達出的真善美;從孔雀的形象中所散發的高貴自由淡然脫俗的品格;以及由孔雀形象所升華而成的關于人類生命的靈性,這些都無一不在潛移默化的感染影響著欣賞者。楊麗萍老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體現在作品的各個角落,她對舞蹈的執著早已超出了一般舞蹈職業者對舞蹈的熱愛,她對舞蹈孜孜不倦的探索不是為了金錢、名利,更多的是一種對藝術最高境界的追求,對生命表達形式的探索,對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而她在用舞蹈表現她對生命的態度與探索的同時,向每一個欣賞者傳達了美好的品格與純凈的信念,更向全世界人們展現了我國優秀民族文化!
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欣賞”離開“批評”便無法升華,“批評”離開“欣賞”也只是空中閣樓,下面筆者將以舞蹈《雀之靈》為例,闡述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的關系。
根據上文對舞蹈作品《雀之靈》中的舞蹈欣賞和舞蹈批評,可得出,藝術欣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任何藝術批評活動都要建立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之上,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兩個環節組合在一起就是藝術鑒賞,藝術鑒賞中的“鑒賞”由“鑒”和“賞”組成,從字面上看就包含了鑒別和觀賞兩方面。藝術鑒賞首先要經歷藝術欣賞,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形成其中關于美的直覺印象,累積感性經驗和理性覺察,再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之上進行藝術批評,將藝術欣賞活動中的所有的審美接受根據現有的理論加以理性的有邏輯性的描述、分析、評價。例如上文中對舞蹈作品《雀之靈》的藝術鑒賞,欣賞者首先要在舞蹈作品欣賞的過程中,把握作品中的舞蹈語匯,肢體動作的特點以及情感的表達,在《雀之靈》所營造的意境中,抓住內心感受,以個人的成長教育背景人生觀世界觀為基礎,形成對作品的再創造。最后在舞蹈欣賞的基礎之上對舞蹈作品進行思考、描述、分析、評價,發掘作品的創新點,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將其用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而這也就是舞蹈批評,它是建立在欣賞的基礎之上的。
藝術欣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那就必然說明藝術批評是建立在藝術欣賞基礎之上的拔高,上文也提到藝術批評就是將藝術欣賞活動中的所有的審美接受根據現有的理論加以理性的有邏輯性的描述、分析、評價。由此就能看出,藝術批評是對藝術欣賞中所累積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覺察加以總結,再在總結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發展與升華。以上文中的舞蹈作品《雀之靈》為例,作品舞蹈批評中所分析出的關于舞蹈的創新性,就是在總結舞蹈欣賞過程中對舞蹈新穎的傣族肢體語言的把握,將此種把握進行理性的邏輯分類,結合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升華了舞蹈欣賞中的經驗累積,為舞蹈作品帶來價值。所以說,藝術批評是藝術欣賞的總結、發展和升華。
藝術批評不僅能從藝術作品中還原出作者本意,還能引導欣賞者從作品的結構、技術技巧,或者是對作品的想象、聯想中創造性的讀解出藝術作品新的含義,從而使欣賞活動具有藝術再創造性。欣賞者能在藝術批評中感悟藝術意義和審美意義,透過藝術批評看到藝術作品更多的韻味,在百家爭鳴的藝術批評中博采眾長,吸收優秀的思維、獨到的視角與豐富的理論知識,幫助人們更好的鑒賞藝術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和鑒賞水平,對日后的藝術欣賞活動進行更好的引導與提升。
從藝術創作的傳遞流程來看,藝術批評是藝術創作的后續活動,編導家創作了作品,表演家對作品予以二度創作(有些藝術門類不存在此環節),之后才有接受鑒賞環節中的欣賞與批評。若光有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遠遠不夠,這樣作品和觀眾就難以充分溝通,那么創作者、表演家(有些藝術門類不存在表演家)和觀眾也難以充分交流。上文有提到,藝術批評是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之上對其的總結升華與發展,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由此便架起了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之間的橋梁,按照藝術批評對作品的分析和引導,達到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二者的溝通與共鳴。既促進了欣賞者更好的理解藝術作品又將欣賞者的思維分析評價反饋給創作者,促進藝術創作的更好發展。所以說,藝術批評連接了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