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興 (四川理工學院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中心 643000)
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當中極帶有特殊性的區域性民間舞蹈,西南地區民間舞蹈的特殊性表現在很多方面,而造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更是由歷史、地理、宗教、風俗習慣等眾多原因所造成的,下面就這些原因做具體的分析和論述。
我國現在西南地區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塊為以現在的西藏民族自治區為主要范圍的雪域高原地區,另一塊為被美國人類學家斯科特稱為“贊米亞”的一部分,即今天的云南、貴州、廣西西部和北部以及部分四川地區。西南地區高山眾多,雪域高原更是一系列河流的發源地,眾多的山和谷導致西南地區的海拔遠高于中原地區,也導致了贊米亞地區地理空間上的極度破碎性。這種破碎性導致了這一地區無法形成大規模的農耕經濟區,此外這種地理空間上的破碎性又保證了文化和族群的多樣性。“贊米亞地區的高山大川形成了極大的生態差異性,外部世界難以進去墾殖乃至改變當地生態,由此這一地區便成為了人類極為珍貴的文化與生態多樣性的寶庫?!?
西南地區的地理和環境的特點導致了這一地區的民間舞蹈有著自身的特性,從總體上來說這種地理和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破碎的山川地理形態導致西南地區得以聚居眾多的民族或族群,使得這一地區的民間舞蹈種類豐富多樣,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地理空間的破碎性保證了文化和族群多樣性的特征;其二,這種地理和環境特征則導致了這一地區形成高原生態文化的審美特征,同時因其所處的緯度又帶有了亞熱帶氣候影響下的審美特征,西南地區地處我國的西南邊陲地區,這也就導致了其與南亞文明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明重合。
地理與環境的特殊性促使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帶有不同的審美特性,如以藏族民間舞蹈為代表的雪域高原民間舞蹈具有“一順邊”的體態和形態特征,長年在高原與山地上的勞動生活使得這一地區的民間舞蹈的動律和舞姿當中形成別致的“一順邊”美感,除藏族以外,羌族、彝族、納西族以及苗族、水族、傣族和布依族的舞蹈形態上都有這種“一順邊”美感的存在,羌族是“胴體轉動式”的“一順邊”;藏族、彝族是“波浪式”的“一順邊”;傣族是“S型三道灣”式的“一順邊”;苗族形成“鐘擺式”的“一順邊”等等?!耙豁樳叀钡膶徝捞卣鳎瑏碜杂诟咴膭趧由?,來自于高原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心理。
地理的破碎性一方面導致了多元文化和族群的多樣性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這種高度破碎卻帶有極強的流動性,雖有地理因素上高山大河的阻隔,但沿著特定的山川峽谷順流而下幾百公里卻仍然可以發現文化認同關系的存在,這就使得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雖然種類繁多,但依然帶有相近或相似的舞蹈特征。
縱觀西南地區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前近代時期的歷史,西南地區都處在一種獨特的地理—社會—政治結構當中,那就是西南地區的高度自治傾向,這種自治傾向表現為依憑西南在地理空間上的相對獨立,使之與古代帝國中央的統治有著某種疏離性,從而自古中央對西南地區的控制總是相對薄弱的。西南地區這片土地在古代因地理因素和交通條件的制約,導致這片土地離文明帝國的統治中心有著相當的距離,在近代以前,中原帝國長期對這里保持一種比較松散的“羈縻”,這也就使得這一地區一直保持著相當的原初自由。這里的“社會結構分散而又自主,卻仍然能夠保持自由的生存策略與社會合作機制。”2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導致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大多都保留著原始舞蹈文化的形態和特征,西南地區絕大部分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還保留著原始社會時期舞蹈的內容和形式。
今天,研究和分析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是一個艱難的學術研究過程,單一的采風和社會研究很難概括和分析出該地區民間舞蹈的精髓,破碎的地理和歷史脈絡及復雜的社會組織結構為研究該地區的民間舞蹈帶來了極為艱巨的挑戰,但對于民間舞蹈的研究者來說研究和分析西南地區民間舞蹈背后的歷史和社會發展動機是不可略過的過程。
長久以來對于民間舞蹈的研究與往往停留在某一種舞蹈表現形式或某一族的舞蹈種類上面,而往往忽視了民間舞蹈區域性的地域文化和生態特征,同時,對于民間舞蹈的研究亦往往局限于舞蹈學科之內,而沒有真正建立起更為宏觀視野上的立體研究。近年來隨著通識教育理念的興起,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研究方法和教育方法逐漸進入到人們的眼簾,在舞蹈學術和教育領域還沒有完整地建立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建構和研究方法。就民間舞蹈來說,現階段和以往的民間舞蹈研究往往忽視了區域性民間舞蹈所處的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不僅包括這一地區的地理、氣候環境,還包括該區域的歷史、民俗、信仰等眾多人文領域,換句話說區域性的民間舞蹈研究并沒有與其他學科建立起真正的連接,從而便無法形成一種立體式的區域性民間舞蹈生態研究體系。
任何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必然與這一民族或族群所存在的特定地域空間和具體的歷史時間相關,而對于某些區域來說這種聯系則更為復雜,就我國的西南地區來說,前文曾提到西南地區的空間地理帶有很強的破碎性,但同時這種破碎性又具有極強的流動性,這就導致即使在空間上聚居的族群或者部落被割裂成一個個小的區塊,但不表示切斷了不同區塊之間的連接,就是不同的部落或者族群之間雖割裂但卻會有相同的文化生態特征,這就要求必須用區域性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民間舞蹈,而不能單獨以舞蹈的形式、類型或族群等常規概念來劃分。對于西南地區來說還存在很多跨國跨境的民俗舞蹈和民間舞蹈的存在,因此,從民間舞蹈比較文化的研究中,可以探究各種類型舞蹈形式的源流沿革,探索中國與周邊國家舞蹈文化的交互和影響。
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的西南地區是人類極為珍貴的文化多樣性的寶庫,我國的西南地區遺存著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眾多人文學科當中的珍貴資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西南地區的這種生態和文化土壤正以極快的速度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所導致必然的趨勢,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該地區的這種文化資源面臨消失的危險,這種危險對于民間舞蹈來說則更為急迫。
首先,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使得地區原有的歷史和地理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萍嫉倪M步使得人類得以打破地理結構的天然束縛,使得歷史上不可逾越的地理阻礙被逐漸瓦解,這就使得西南地區的這種地理破碎性的特征處在趨于瓦解當中。隨著而來的便是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早已被打破,而原有的社會或民族觀念也在逐步消失當中。對于民間舞蹈來說原有的文化生態趨于消失。
其次,文化的發展導致地區審美觀念的偏移和轉變。人類進入到信息時代,使得人類之間的各種交流變得方便快捷,而隨之而來的影響則是原有文化土壤的消失,原有文化土壤的消失導致原有的審美取向產生偏移和轉變。不單是西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對于整個民間舞蹈來說,原有的審美共識正被逐漸肢解。
第三,職業化和商業化的沖擊導致原有文化土壤的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迅猛的姿態向前發展,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領域正在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于民間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必然帶動文化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對于民間文化來說原有的文化土壤正在發生改變,民間文化原有的功能性正被逐漸取代,更重要的是民間文化職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則使得整個民間文化的發展變得復雜。
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于民間文化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區域性的民間舞蹈來說更是如此,原有的區域性特征正被逐步打破,當代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使得民間文化所依賴的土壤發生分解。面對當代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區域性民間舞蹈應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是當今舞蹈工作者、研究者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注釋:
1.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第98頁.
2.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