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君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00)
語塊是從詞匯中演化出的一個分支,是一些比詞大通常固定或者半固定使用的一些詞組或者語言單位,在實際的應用中常常以整體的形式呈現。近年來雖然對外漢語發展迅速,可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漢語學習者在掌握了大量漢語詞匯和語法之后,在與他人交談的時候,仍被認為漢語說的不夠自然,要解決這種“不自然”的問題,就需要深入的研究語塊在漢語學習的作用,打破傳統語言學習的束縛,轉變漢語學習的方法,不僅重視語法教學也把詞匯教學放在重要的位置,把語塊理論應用到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去。
早在1975年美國學者Becker就將原本屬于心理學范疇的“語塊”引入了語言學范疇,稱其為“lexical phrases”。而后又有許多學者提出對“語塊”的不同解讀和定義,例如“lexical chunks”“ready made complex units”“fixed expressions and idoms”等等,之后經過多位學者發展和闡述,Wray(2002)對各種理論進行歸納的總結提出了“formulaic sequence”這一術語。我們可以從前面的術語中看出,學界對“語塊”術語的表達雖然不同,但是都用一些相似之處,由此我們總結出語塊有以下幾個特點:1.語塊具有整體性,在實際應用中被整體提取并使用,不可以隨意拆分,在語音上也沒有或沒有長時間的停頓。2.語塊具有“預制性”的特點,它并不是人們在實時應用中即時生成的,而是早就以一種約定俗成的狀態存在于記憶中了,不宜使用者的個人意志為轉移,只需要在使用時自然提取。3.語塊與詞匯息息相關,但是又不屬于詞匯,是獨立于詞匯的一種語言單位。
于印歐語系相比,漢語有其自己的特點,其一,漢語中有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不同的名詞用不同的量詞進行修飾,比如:“一頭?!?,“一只兔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床”。可以看出同用于修飾動物有不同的表達,修飾不同家具也用不同的表達,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大重難點;同時,漢語中還有豐富的語氣詞,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詞就表達出不同的意思來,例如“你睡覺吧!”,“你睡覺呢!”,“你睡覺嗎?”這三句大部分都一樣只有最后的語氣詞不一樣卻表達出完全不同的意思,這與印歐語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二,漢語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語言之一,所以隨著漢語在歷史中的不斷發展和沉淀,就留下了許多固定搭配,例如:歇后語,成語,慣用語,它們可能在日常生活的大量出現且有著固定語言結構意義,以整體的形式進行應用。因為漢語本身的特殊性也導致了漢語語塊的特殊性,但是對漢語語塊的定義都基本遵循了西方學者對語塊定義的特點,漢語語塊也同時具有“預制性”,“整體性”等特點。
西方學者基于英語語塊的研究,對語塊進行進行了不同類型的分類,最主要是從語法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將語塊分類四大類:1.聚合詞語:例如英語中大量出現的“verb and noun collocation”的形式,如:make money,see you,還有一些不是這么規范的形式,例如:or so,more or less,by large。2.固定表達如諺語,名言,交際客套用語,如:“to see to believe”“how are you”“what’s up”3.句子中的固定結構:“it is…….that””not only…but also”。從語用角度,分為兩類:1.社交用語:“see you tomorrow”“how are you doing”2.話題語塊:”how old…”where is…”。3.語篇關聯性:”because…””on the one hand””in terms of…”。還有學者從功能角度進行劃分,可分為評價,情景,規范,組織功能等等。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教學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漢語教學不僅僅局限在漢語知識教學更注重漢語技能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對外漢語的語塊教學也要體現出教學的實用價值,所以根據前期的研究和語塊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的頻率,本文把對外漢語中的語塊分為兩大類:基本語塊和一般語塊,正如現代漢語中對詞匯的分類,基本語塊是外國學生是學習中應該掌握的重難點,是漢語應用中的核心成分,一般語塊是對基本語塊的延伸,在實際交際不常應用。
基本語塊包括:固定搭配,客套交際用語,慣用語,框架式用語
1.固定搭配:例如:打籃球,踢足球,鬧笑話,趕飛機,坐火車,鬧元宵,過春節,可持續發展,公元前,公元后等等。
這些固定的搭配,一般在特定的情境中出現,所以讓把這些詞放到特定的語境中進行講解和操練讓學生掌握其固定的用法和意義。
2.客套交際用語:例如:“你吃飯了嗎?”“一路平安”“太麻煩您了”“很高興認識您”“祝您健康”“生日快樂”“你好嗎?”“再見”“謝謝/不客氣”“-對不起 -沒關系”
客套交際用語從運用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對話為主,像“-對不起-沒關系”“謝謝/不客氣”,主要用語道歉,道謝,打招呼等等,另一類以恭維,開始/結束話題等在一定社交場合需運用到的話題,可以結合具體的場合
3.慣用語:例如:巴不得,別提了,好面子,有兩把刷子等等
慣用語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的成分,可以衡量一個漢語學習者的實際漢語口語表達水平。在教授相關慣用語的時候,需要先向學習者解釋說明慣用語含義然后再放進實際情境中進行操練。
4.框架結構:例如:有的…有的…,一邊…一邊…,不但…而且…等等在教授框架結構的時候,首先需要給學習者展示大量的語言材料,然后從語言材料中提取出框架來,接著再向學習者解釋運用框架結構的一些條件,該如何嵌入框架中去,最后再進行相關操練。
5.一般語塊:概括起來有五類:熟語、會話套語、程式套語、標識語、課堂教學用語。擴展語塊可以看成是核心語塊的延伸和補充,在教學方法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例如課堂用語中:“起立,敬禮?!薄奥犂蠋熥x”“打開書第…頁”等等這些是在漢語課堂上學習者經常聽到和使用的,但是實際生活中涉及較少,所以只需要學生會說理解意思能聽懂教師指令就可以了,不用過分深究。
很多漢語學習者在學習了漢語很多年的情況下,在和別人交談時仍然讓別人覺得不夠地道,一方面可能有語音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由于詞匯選擇方面造成的偏差。漢語中有些意思都有固定的表達,如“下崗職工”“素質教育”,把這些固定表達方式作為語塊要求學生整體識記,可以讓學生的表達更地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失業工人”,“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樣的外國腔。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交際中語塊教學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還在于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語用失誤現象的發生。由于語塊的存在其隱含著一定的交際對象與交際語境這就會使得學生在運用時能夠運用的更為恰當與合理。
因此,在運用語塊教學法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時候,教師既要將語塊理論滲透到教學中,讓詞匯和語法處于平衡的地位,引導學生在培養語塊意識的同時,明白語塊本身的結構。相應地,如何教會外國學生利用已知語塊,并按照一定的遞推性來創造大量的新語塊。在后續大規模語料庫的建立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可以深入探究語塊的形義關系和適用場景,以此深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探求。對外漢語教學這條道路上還存在很多值得開拓的土地,語塊理論教學便是其中的一種補充養料,只有恰當的進行施肥,教學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