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潔 (南京林業大學 2100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實現創新發展。激勵理論是管理學中常用的理論,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活動規律,專注于對人的需要進行探索,是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科學方法。獎勵理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從受教育的個性特征、心理需要等層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激勵理論是應用于西方管理科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通過激發人們內心的內在動力,激勵人們向內心目標前進的心理和行為過程,是針對個體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激勵理論主要包括需要層次理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要理論、公平理論等幾大內容: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從需要決定動機,動機產生行為的角度,指出理論的核心觀點:個體不同的需要,是個體產生不同的動機的原因,而動機又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內在動力,對個體的成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的行為。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低往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相對的高層次的需要就會隨之產生。將需要層次理論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可以得到,個體的需要是不同的,只有準確的把握受教育者不同的需要,才能將學生放置在對應的需要層次上,才能夠因需施法的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需要層次的學生,所需要的激勵方式是不同的,只有提供的激勵方式能夠滿足受教育者當前的需要,才能夠使激勵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是將引起人們工作的動機因素歸納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獎福利等)能夠消除員工的負面情緒。可是,當保健因素到達一個程度后,便不會再對員工的滿意度產生影響,在保健因素失去效果的時候,激勵因素便是對員工滿意度進行影響的關鍵。從雙因素理論的視角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獎學金等物質獎勵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當獎學金、助學金等物質獎勵的數目到達一定程度之后,所產生的激勵效果便會不再明顯。此時,個人的提升空間、發展機會等激勵因素便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激勵效果。
成就需要理論是麥克利蘭提出,他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具有強烈的成就需求的個體,會有想要把事情做到成功的巨大動力,物質獎勵反而不是這類人最渴望的,比起物質獎勵,在克服困難達到成就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精神愉悅和實踐感受往往對這類人的吸引力更大。我國的應試教育培養出一批批在學習能力上具有較高水準的學生,在大學期間,若是因材施教的將這其中具備這種潛質的噓聲培養成為擁有成就需要的人,便會產生不同凡響的激勵效果。
公平理論指出,個體會首先思考自己收入與付出的比率,然后將自己的比率與他人的比率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個體不只是關心自己工作所得到的絕對報酬,還關心自己的報酬與他人報酬之間的關系。如果發現自己的比率和他人相比不平衡,就會產生壓力感和緊張感,這種壓力感受就是個體追求公平和平等的動機,而個體內心的公平需要就是產生動機的原因。感受到不公平感后,企業員工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降低或者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這種效應放在高校學生身上,同樣適用。高校學生若是在高校的獎勵制度上感受到與其他學生的不公平感,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學術興趣降低。此理論最關鍵的問題點在于個體是依據什么來界定公平的?這就要求激勵措施的規則必須詳細,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平感的界限,維持獎勵制度的穩定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管理活動的共同點在于,都是針對個體行為的學科,且其核心都是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因此,將管理學中激勵理論恰當有效的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多學科整合路徑的一個創新。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理論告訴我們,個體的不同需要會導致不同的動機,不同的動機又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物質激勵能夠使學生的低級需要得到滿足,但是高級需要的滿足必須依靠精神激勵。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物質激勵是基礎性的激勵,滿足學生基本的物質條件的需要,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改善,尤其是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物質激勵的效果十分明顯。但是,滿足個體高層次的需要必須依靠精神激勵。精神激勵是真正的具有內部驅動作用的持久性激勵。高校學生的需要普遍處于較高的需要層次上,因此,要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將兩者相結合,促使學生發揮出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公平理論指出,當個體思考自己收入和付出的比率,并與他人的比率進行比較的時候,會產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的產生,往往會導致個體采取措施以調節不公平感,對于企業員工,往往就是降低(或提高)生產效率。高校獎勵制度的公平性,對于大學生的積極性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當學生自己或者身邊的同學受到客觀的評價以及獎勵,學生就會感受到公平感,由此能夠帶動自身的積極性;當學生自身或者同學沒有受到客觀對待以及公平獎勵時,學生會對學校的獎勵制度產生不信任感,認為其不公平,從而沒有欲望再去做出積極行為。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在于,如何界定公平?個體認知的不同導致對于同一事件,個體也會有不一樣的判斷,因此,高校的激勵制度應該盡可能的詳細完善,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嚴格執行,不允許有走關系、假應付等不公平現象的出現。除了公平性之外,及時性也是高校必須重視的一點。不夠及時的獎勵,就等同于沒有獎勵。只要在學生的有效行為發生過后,進行及時的獎勵,才能夠確認學生心中的公平感,明確此行為的價值,達到激勵效果。如果在有效行為發生過后,沒有進行及時的獎勵,則行為重復發生的可能性較小。
在高校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運用激勵手段,通過對學生需要的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是教育過程中的有效手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強迫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本身的需要,在目前現有價值觀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傳達的信息進行選擇性的刪選和吸收,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再外化到學生的實踐行為中。成就需要理論中,擁有成就需要的個體會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要,自發的產生追求成功的強大動力,這說明在契合學生內在需求的時候,激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且自發的。當前,獨生的價值觀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呈現多元化趨勢,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手段也要貼合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增強大學生的可接受性,才能實現激勵效果的整體優化。并且,雙因素理論告訴我們,物質激勵在一定程度之后,便會失去顯著作用力,此時需要注重精神激勵,“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因此,要根據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特點以及內心需要的改變,及時的調整激勵手段,才能避免激勵手段的刻板化和簡單化,真正有效的提高激勵效果,呈現激勵效果的整體優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項挑戰。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征,從管理學的視角,將激勵理論有效的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從把握學生的心理需要的層面入手,合理使用激勵手段,嚴格規范激勵制度,實現激勵效果的整體優化,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