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妍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廟會文化有其深刻的社會及歷史原因,以勞動社會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群為受眾群,隨民間信仰活動更迭。以廟會活動為載體,涉及到宗教、建筑、民間手工藝、哲學、文化等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藝術、風俗、文化發展的空間被壓縮的越來越小。因此,面對傳統廟會這一形式具體而又意義深遠的民間活動,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全方位去審視,把所承載的民族氣質與場所精神,盡可能地挖掘出來,使其作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張揚和傳承的載體,具有新時代的意義。
廟會,顧名思義即寺廟周邊舉行的集會,又稱“廟市”或“節場”,名稱雖叫法不一,卻驗證了廟會形成過程的歷史軌跡。廟會風俗的形成與發展與佛教寺院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密不可分。中國城鄉的廟會活動大多兼具祭神與集市雙重目的。廟會的活動形式更是以宗教為目的,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集市融為一體,成為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及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但是其宗教文化背景卻始終不變地影響著廟會的表現形式。據《燕京歲時記》記載:“九、十開東廟,……,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 ”因此廟會活動的發展與變化同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都有密切聯系。
在現代規劃的城市建設中,公共空間既彰顯了城市的個性特色也展現出城市社會生活的真實舞臺,可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主要問題歸納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1)城市公共空間供給不足與尺度感缺失使公共空間的人性化尺度考慮被忽略,整個城市氛圍漸趨冷漠。
(2)城市公共空間的可達與易達性考慮不充分直接影響著城市公共空間的成敗。
(3)城市公共空間的區域特征與文化內涵表達不明確使全國范圍內就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客觀現狀。
從設計專業角度出發,結合我國傳統廟會空間的特點從當代公共空間狀況分析發展方向,筆者總結出了五點,分別是1.結合自然與人文、城市與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營造進行考慮,能更好地創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2.空間中的重要作用是滿足其生態性與健康性的要求。3.保持城市空間的可持續性問題及城市區域文化的再生性問題需要協調城市交通組織與城市環境。4.淳樸實用的功能主義和極具人文色彩的浪漫主義是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風格中的兩種極端傾向。所以人們在追求風格時應注重風格上的把握,不同文化、地域、時代的風格內涵,都會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生命力產生重大影響。5.人與人,環境與環境,人與環境,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體現出了交錯社會關系的深度聯系。所以求其發展更應尋求各個價值鏈之間的均衡性。
傳統廟會活動由民間自發組織并滿足百姓心里的文化需求,屬于一種認同類的民間組織。一方面,其傳遞給我們的社會價值來自于它本身在形式風格上的表面特征;另一方面,傳統廟會文化在現代社會具有的文化傳承價值更體現在它植根于本民族文脈的深刻內涵方面且與人們的生活戚戚相關。
探求一種植根于本土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間表現形式正是中國傳統廟會形式給予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所在。廟會的社會價值給我們的深刻內涵體現了一個民族氣質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發展特征。
廟會的人文價值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1)體現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與人文的和諧。傳統廟會活動的舉辦時間將節氣和節日合二為一,包含了經濟貿易交流、民間娛樂活動、宗教信仰活動等方面的人文內容,呈現出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也體現出公共空間良好的功能復合性。
(2)體現一種民族文化的前后相續性。基于傳統廟會的啟示,當代公共空間為受眾人群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語言,每種不同的表達形式都是一種特定的符號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識又體現了其人文精神且營造出了一種特定的設計語言。
(3)體現出一種人在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形成的積極的生活態度。改造自然與發展社會文化的過程培養了人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樂觀的處事方法,是一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態度與一種生活的方法論哲學。
(4)體現出地域文化的延續性特征。地域特色的文化脈絡從某種意義上正是一個地域有別于其他區域而具有自我生命力的源泉并影響著人的思維與行為,其延續的地域性保證了區域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特點,使華夏民族的地域文化呈現不同色彩,同時為營造當代城市公共空間提供了較多素材。
中國傳統廟會所體現出來的場所特征,啟示著對當代城市公共空間,并反映出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再生,是自己民族文化精髓在不同時期的詮釋。傳統廟會的場所精神,正如一本經歷了時間與空間變遷而滿載智慧的書籍,隨時空變遷,不同角度的思考會賦予其更深層的意義,這些內涵的疊加,使得其文化底蘊越來越厚重。我們正經歷歷史,我們對華夏文脈的理解方式與詮釋展現,也起著一種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站在歷史的高度,探討對當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是傳統廟會活動重新詮釋的過程,給予了傳統文脈在場所空間上精神內涵的深度挖掘,使得這種具有華夏文脈特征的場所活動在新時代展現出了新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