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康 張青榮 (淮海工學院 222005)
當下,地域特色文化挖掘開發對于城市品牌建設作用顯著,而“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交匯的蘇北城市連云港,山海風光出眾、文化資源深厚,具備依靠地域特色文化進行城市品牌建構的深厚基礎。
1999 版《辭海》中,“域”是指“區域、地區、疆界”。“地域”在1997 版《漢語大詞典》中指‘大面積的土地范圍或區域范圍,特指本鄉本土’,而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地域”指“有內聚力的地區”。“文化”的含義非常寬泛,廣義上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文脈”是各種文化元素之間對話的內在聯系。“文化”和“文脈”二者是主從關系,文化是主導機制,文脈是聯系線索。誕生于某一區域之上的文化就可叫做“地域文化”,它從屬于文化母系統,具有文化的一般層次與結構。 地域文化不僅帶有鄉土特質和“文物”的特征,還具有傳承性、差異性、滲透性和地域性四大特點。
“基因”本是個生物學概念,是指遺傳信息的載體。“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學者提出來的,1960年代,西方一些文化學者建議把那些可交流傳遞的文化微觀單元稱為“特征叢”或“行子”。197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設想,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像生物世界里“生物基因”那樣的基本而又齊一的“文化基因”。1976年,英國習性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杜撰了“Meme”(模因)這個概念。21世紀以來,畢文波、上官子木、王東、錢兆華、趙傳海等中國學者都曾使用或論述過“文化基因”。王東認為‘文化基因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趙傳海則認為文化基因是‘可被復制的鮮活的文化傳統和可能復活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因子’。由于文化基因同生物基因一樣有遺傳和變異雙重屬性,它在傳遞中被一次次“解碼”和“認知”,不斷復制與傳播,如此往復,不同文化模式因此得以維系、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天人合一”寰道觀,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的內在根源。
“活化”最早出現于遺產活化,起源于對遺產的商品化思潮,“活態的遺產”這一表述首次出現是在美國國家公園服務指南的出版物中,大意是指通過外在的表演來復原歷史的描述。在我國,遺產活化研究開始于民俗遺產保護,源于一些學者提出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方法,如王麗等人認為,民俗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要避免靜態性的“搜集—整理—歸檔”,要“活態化”地搶救和保護,要將民俗文化“活化”并在民間一代代傳承下去。而喻才學則認為,遺產活化的實質就是如何把遺產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而又不影響遺產的保護傳承。習近平主席2014年10月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中談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指明了要在創新和動態中傳承優秀文化。地域文化屬于最具特質的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的當代視覺“活化”,本質上是實現文化基因在美學意義上的多元化傳播。具體來講,就是讓休眠性、單傳播、靜態質的地域文化審美元素,通過融合、提煉等視覺創意手段,轉化成可視、可觸、活態質、多途徑傳播的審美實體。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與文化基因有同樣的起源過程。芒福德認為,人類的城市最初是作為一種“磁體”,進而發展成為“容器”,并逐漸在社會性與宗教性雙重推動力作用下形成的。城市是社會性與空間性的統一體,既是人類文化交流與傳承的場所,也是人類文化信息儲存的容器。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人、自然、社會、物我等關系和秩序的“價值意義”和“思維模式”,這就是人類文明。實際上,城市空間作為人類文化運動所創造的產品,客觀上是一種文化的物質化載體和軀殼。一方面,區域自然和社會環境影響文化基因的形成、傳承和變異,如不同的區域政治、經濟制度,不同的自然形貌及氣候土壤條件等;另一方面,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也體現在典型的城市居空間中,如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與北京紫禁城建筑、東方精神與江南水鄉等。以“和”為內核的中國文化傳統,物我共同處于天、地、人三者整體和諧的同心圓系統框架下,這種系統不僅是影響經濟結構,也潛移默化于政治、社會組織方式和宗教思想之中。因此,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的空間,是人類群體生活需求的一種“基因密碼”和社會再造“文化密碼”的必然結果。不過,一些中國學者在研究城市空間時,把地理因素、政治背景以及生產力作為主要考量,在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時候,往往從文化現象角度考慮,以點蓋全地地把個別文化現象放大為區域文化本質,出現諸如以具體的“茶文化”、“小吃文化”等等地域文化命名現象,缺失于對文化根源的深層、系統、動態性研究和挖掘。
今天,品牌的內涵已經包含了商品的功能性、感情性、標簽性在內的多重價值屬性。作為一種代表商品品質的區分和大眾認知度,品牌一般是外化為某種符號、圖案、標記或者名稱而存在的。而作為時間、空間與事件的交匯點的城市,是各種文化展示的社會“舞臺”。這個“舞臺”充分展示著這一區域內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基本狀況,體現著該城市的面貌與精神。城市精髓和文化精神就融入在城市的各個物質角落,身臨其境的人們,輕易就能受到它的精神感染和召喚。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座城市的“臉面”,反映著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是城市品牌認知的關鍵點。國內外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已比較成熟。從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是指我們社會生活中能夠形成輿論的一個領域’,到美國城市規劃學者奧斯卡?紐曼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指用于人們休閑、消費、娛樂、運動的公共場所’,再到英國學者克里夫?芒福汀的‘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的、動態的現象’,至此,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解釋逐漸明晰化和具體化了。
城市文化品牌的構建,主要通過打造城市空間獨特的自然美、社會美和人文美等途徑來實現。地域文脈和城市公共空間是一種雙向詮釋的關系。一方面,城市文脈限制著城市骨架、城市公共空間形態格局,如城市公共空間往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一般講究“依山傍水”;另一方面,文化基因和歷史也是人們通曉過去、把握現在、計劃未來的依據,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彰顯厚重的重要線索,更是城市魂魄和視覺形象定位隱性表達的關鍵因素,“六朝古都”的南京、“江南水鄉”的蘇州等城市定位,體現出這些城市立足自然環境或人文歷史構建城市品牌的特點。提高城市品牌的認知度,有利于拉動旅游、投資和吸引人才,最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這正是很多城市通過地域文化創意開發來提升城市品牌的原因之一。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隨后,中國正式推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新絲路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共有5條路線,其中,中國境內的“隴海——蘭新線”橫跨江蘇等6個省27個主要城市。江蘇省連云港市不僅是“新絲路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樞紐站和起點城市,而且具備人文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當前,連云港加快推進“文化強市”戰略,致力于打造“神奇浪漫之都”和“國際化海濱城市”。要實現這一目標,連云港市須挖《西游記》等特色文化內涵,放大名著效應,努力以地域特色文化構建自己的城市品牌。
地域文化基因對于現代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重要作用眾所周知,當前,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將地域特色文化進行視覺“活化”應用,作為參與新一輪經濟競爭的城市建設發展策略,成為包括連云港在內的很多新絲路帶沿線城市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