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輝 濟寧市技師學院
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具備作為一個教師的專業性,同時也要具備從事其行業的基本素質,能夠及時了解行業動態,為學生提供最先進的技術本領,使學生的發展更加適合社會崗位的需求,滿足當代企業的用人需要。因此,在實際的培養計劃中,職業院校應該認識到當前“雙師型”教師數量的嚴重不足,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和標準,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技術類型,從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第一,教師的年齡分布不均。當前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機械類專業教師年齡分布在兩個區域,年輕教師和上了年紀的教師。年輕的教師大多剛從學校畢業,雖然學識豐富,有充沛的精力,對于計算機等先進技術掌握程度較好,但是由于缺乏豐富的指導和實踐經驗,講授的課程也無法跟社會實際接軌;年齡較大的教師往往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卻無法及時更新思想觀念,教學手段和形式也相對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第二,機械類專業從企業聘任的教師大多都是退休甚至是下崗職工,工作懈怠沒有較為科學的教學思想作為指導,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第三,機械類“雙師型”教師有一半是女性教師,對于機械技術的掌握和參透力不如男性,再加上職業院校的待遇低,福利差,很多高素質的技能型教師都紛紛轉型企業,不愿意從事教學工作。第四,機械類專業對教師的實訓水平相對落后,聘請的教師大多都是從企業技術崗位上可有可無的臨時人員,技術類型單一,無法滿足機械類專業的實訓需求。第五,“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不健全,很多教師雖然在寒暑假會參加一些社會上企業開設的訓練班,甚至到企業參與學習和實踐,但是并沒有太大成效,在教學中依然重視理論輕視技術,對于學生的發展和技能培養十分不利。
(一)建立機械類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小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僅憑一人之力也很難實現。因此,在實際的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應該以職業院校的名義,建立機械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小組,并由教學經驗、學生管理經驗、心理指導經驗最豐富的教師擔任組長,全權負責培養目標和計劃的設定,根據社會企業的用人標準,結合院校的實師資條件等,確定“雙師型”教師的實際培養方案,積極引導不同機械類專業的教師下到企業基層鍛煉。在此過程中,各小組成員應該積極配合組長的工作和計劃內容,院校也應該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身份背景、學歷情況、居住地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設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和目標,并設置嚴格的考核辦法,嚴格按照大型企業的人才培養流程走,提升機械類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
(二)設定“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要求。首先,能夠獲得培養資格的教師一定要具備豐富的理論學識以及嚴謹科學的教學能力,并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其次,在確定“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之前,應該先考察教師是否具有在崗學習的潛力和實踐能力等,考察其是否具備在日常教學中做出良好示范的能力,從而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再次,“雙師型”教師培養,要求教師對新鮮事物有敏銳的判斷能力和觀察能力,可以從原有教學經驗和教學內容中總結出新的知識點和實踐計劃,從而具備創新性思維基礎;最后,教師只要在充分具備理論聯系實踐技能的前提下,才能獲得“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資格和條件。
(三)合理規劃“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計劃。首先,應該促進機械類教師的相互學習和共同發展。機械類專業應該以科技人才為精英教師骨干,邀請國內外知名技術性專家到院校進行技術指導和舉辦大型講座,豐富教師的學識。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年輕教師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和經驗,建立完善的課程評價和教學形式,提升計算機資源的利用效率;經驗豐富的教師應該定期將積累下來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年輕教師,促進雙方的共同進步。其次,“雙師型”教師應該與學生同步實習,為了解決當前職業院校重理論輕技術的教學弊端,在安排學生實習的過程中,應該讓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企業基層,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和實踐,從而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最后,積極為教師創設到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對于院校來說,教師到基層學習,能夠將最先進的經驗帶給學生,提升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對于企業來說,解決了工作多和人員少之間的矛盾,提升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雙贏的結果。教師也可以將企業先進的技術性課題帶給學生,鼓勵學生創新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讓學生在創造中提升職業技能。
(四)確定明確的“雙師型”教師考核方案。對于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教師的考核,應該從思想、教學和實踐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思想方面,教師應該具備嚴謹科學的教學態度,堅持正確的價值傾向和思想觀念,始終維護自身的職業道德操守;在教學方面應該積極尋求新的教學突破,轉變教學形式,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和實踐內容,滿足其職業的規劃需要;在實踐方面應該每學期安排一次大型的技能大賽或考試,編寫職業一體化的教材,為學生提供與企業同步的職業技能標準等。同時,院校也應該大力提升“雙師型”教師的職業待遇,提倡其主動到企業實習和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對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建立培養工作小組,確定考核和實踐計劃、方案,不斷提升院校教師素質的同時,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從而為企業輸入源源不斷的技術型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