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萍 袁雷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承認事物之間的矛盾和差異,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過程中,吸取各個事物的優長而克其短,使之達到最佳的組合,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促進新事物的產生。因此它具有尊重差異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體性、動態生成性等特征。[2]
西藏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俗稱“世界屋脊”。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不僅保護了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藏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西藏,濃厚的藏民族文化風情盡人皆知。隨著西藏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日益提升,政府不斷實行人才和企業的引進計劃。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融合兩個方面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筆者認為,矛盾的存在是合理的,我們不僅不必要去回避矛盾,反而應該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合”文化為理論基礎,使各種矛盾在和合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全新的理念和行為趨勢,換發新的生機,促進西藏經濟文化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和”最早見于金文,“合”最早見于甲骨文。而“和合”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國語?鄭語》)“五教”,韋昭注:“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和合,讓百姓能夠安身立命,“和合”為使動用法。[3]老子也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認為道蘊含陰陽兩個方面,而陰陽相互作用形成和合,和合形成了萬事萬物。此外,“和合”也有和諧之意,管子就曾說過:“蓄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管子集校》),管子認為人民都講道德的話,這個社會就和合,和合就會和諧。和合在我國古代的長遠歷史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各家各派奉為處事準則,比如佛教就講僧團要六和敬。
在近現代,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穩步推進,和合文化的弘揚再一次被提上日程。甚至以理論的方式創立了和合學,和合學首先是由張立文教授提出的,隨后張教授又先后出版和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和論文,如《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合學源流的考察》、《和合可能價值世界的詮釋》、《和合學的生生之道》等。和合學理論的創建激發了另一些著名學者的研究熱情,如李振剛和方國根教授的《和合之境——中國哲學與21世紀》等。
那么我們再來說明“和合”的內涵,其內涵應該是包含三個要素的。首先是異質元素的存在,這是和合的前提:只有幾個內部不盡相同、具有差異性的事物、要素才可能和諧、融合,絕對統一、無差別的事物之間構不成“和合”。第二個要素是,和合的過程是動態的:兩種事物之間融合的過程,必須是經過彼此矛盾、沖突,彼此協調、融合,最后達到的和諧狀態;第三個要素是和合而生:不同質的事物經過矛盾沖突、互相融合之后,會有新的事物、新的意義產生。[4]
首先,西藏作為全球的生態屏障,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保護作用,事關整個人類的生存生活,因此西藏的生態環境是不能被破壞的。而其次,西藏也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城市,隨著現代化腳步的推進,西藏的百姓對于經濟發展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眾所周知,工業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最有效產業,同時工業會帶來嚴重的工業污染。那么矛盾就此產生:我們不能發展工業,我們又要增長經濟。
筆者認為,矛盾的開始,是萌芽的出現。和合思想就是要尊重矛盾,并有效的解決矛盾,走出一條更好的路來。那么我們運用“和合”理論仔細分析,取優去短,首先談去短:既然我們發展經濟的方向不能是工業,那我們就轉變方向,我們可以發展旅游業,確實,西藏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于旅游業,但是收入并不可觀,說明目前西藏的旅游項目開發的并不好。再者取優:既然西藏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然環境以及它的“神秘感”了,那么我們就要把自然環境給“發揚光大”,把“神秘感”進行大力的宣傳甚至“炒作”。最后,我們這個“和合體”就動態生成了一個最適合西藏發展的方向,筆者會在后面進行闡述。
1.發展現狀:據人民日報2017年9月22號報道的文章《旅游收入占西藏GDP近三成》,我們了解到,西藏2016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達2315.94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30.75億元,旅游總收入占西藏生產總值的27%左右。通過這些數字,我們看到了目前西藏旅游業扮演的重要角色,旅游業確實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實現了旅游惠民富民。但是我們放眼全國,在全國各城市旅游收入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的是北京,隨后幾名依次是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杭州,同樣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內蒙古排名第56,新疆排名第77,但是很遺憾,在百強城市中沒有看到西藏的身影。而反觀西藏的旅游資源呢,卻是很豐厚的,旅游資源在全國排名為第15位。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不得不承認,西藏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西旅游業發展的并不好。
2.存在的問題: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分析,其一:由于西藏地勢及氣候的原因,冬天高寒缺氧,造成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分,淡季時間長收入不高;其二:西藏設計的旅游風景區過于單調,大部分都是寺院,神山圣湖等;其三:西藏旅游的宣傳是很不到位的,內地和外國幾乎只知道布達拉宮。
3.未來的規劃建議:西藏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神圣的“神秘感”,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我們要認真的加以利用。筆者建議,首先,西藏應該盡早開發或者改造旅游風景區,引進符合西藏特點的項目。其中一些項目要適合冬季,可以彌補冬季淡季的缺陷,比如珠峰滑雪項目;再者,西藏的旅游區不能太片面化,藏民族的特色是要有的,但是我們可以在藏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包裝”,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內地國外的旅游發展模式。以上所說還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所有的項目要在自然環保的基礎上,絕不能拆東墻補西墻,造成嚴重的后果;其二,西藏氧氣不足,在選擇借鑒時要注意游客的安全問題;三者,要宣傳到位。放眼看內地的各種品牌,有很多已經入駐拉薩了,但是西藏的品牌卻不能在內地打開市場。原因就是我們的宣傳不到位,所以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并不同類別的旅游景點要做不同的廣告,且適合的廣告,在這一點我們可以效仿中國移動的廣告制作宣傳。
“和合”文化歷久彌新,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西藏的發展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不僅在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方面,更多是在藏民族和漢民族文化交融貫通方面。這里不一一闡述。西藏正處于發展中的時期,地區經濟文化特點從單一到多元,西藏在處理這些多元問題的時候,必須運用好“和合”理念。“和合”會讓差異動態生成為和諧!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5全國旅游城市總排行榜》;發榜機構:標準排名(中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