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優良的校園環境造就出色的人文氣息,環境孕育其中的教育作用古往今來人們就已覺察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其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荀子曾以染絲為例,說明了環境對人的作用。而正式納入課程之列來加以說明,則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即隱性課程的由來。隱性課程,具有隱蔽性的特點,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的。在學校課堂中教學的主要是顯性課程,一般以課程表的形式呈現。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和開發者之一,而隱性課程也是教師不可忽視的一面,它是組成課程的重要部分。具體到各個學科中的隱性課程,不僅有音樂隱性課程,還有數學隱性課程等。從音樂學科的角度看,主要是指在學校音樂教學大綱以外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起一定影響的音樂課程資源。
音樂隱性課程從學校建立之初便在校園里生根發芽,濃厚的校園音樂文化、豐富的課外音樂活動,圍繞在學生的身邊這些隱性音樂因素,時時刻刻發揮著寓教于弦外之音的效果。從存在方式來看筆者認為音樂隱性課程可以分為物質和意識形態下兩種。
物質形態下的音樂隱性課程是以一種具體的形態而存在的隱性課程,實物與場是目前為止人們所知的兩種基本物質形態,比如學校里配備的獨立音樂教室、音樂廳、音樂社團活動中心、校園中的文化長廊,墻壁上的音樂家名言壁畫等等,它是一種以實物的形態對學生介紹宣傳音樂文化的一種手段,具有直觀性,感染學生的內心,是學生了解音樂文化、獲取各種音樂信息的有力渠道。
意識形態下的音樂隱性課程是指以某種觀念、思想、觀點、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的存在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的隱性課程。不同的意識形態,看待同一種事物的角度和價值取向也不同。比如學校中的校園廣播、校歌、校訓、音樂教師自身的影響以及校園的藝術氛圍。這種類型的音樂隱性課程更貼切隱性課程的涵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力,從字面上看是心理能力的簡稱,人的心理能力一般分為智力和心力兩種。前者是認知的,后者是非認知的。教學目的要充分開發人力,不僅包括傳授知識,使學生增長見識,積累知識財富,發展基礎性的“財力”,還要注意開發他們的智力、心力等活性力。人力開發應使學生得到整體和諧的發展。而其中的心力發展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心力發展可以分為五個基本的亞領域:情動力(或內動力),意志力,注意力,自評力(自我評價的能力),調控力(心理調控能力)
這是指由情感、興趣、需要、動機、信念等形成的心理力量,又可稱為內動力、內驅力。相對于音樂顯性課程,音樂隱性課程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從物質形態的音樂隱性課程看,為了創造一種優美的音樂環境,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帶動學生的情緒,盡快投入到音樂的課堂中,有的教師別具一格地將音樂學習與情境創設有機結合起來,與學生一起打造生動的教室環境。例如,有一位小學音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小學四年級音樂課《森林與小鳥》的時候。首先,與學生一起精心裝扮教室,在教室中粘貼森林、大樹、小鳥等圖片,營造似真的森林環境,讓學生快速置身于情境中學習。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歡快的鳥叫聲,與學生一起聆聽,共享片刻的愉悅與美感。此時,學生學習的欲望不斷增加,甚至有的學生不用教師說明,就已經能夠猜到教師準備教學的音樂內容。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音樂情境法,學生隨境體驗,因境生趣,因而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極佳。如果只是按照傳統的顯性課程規定的內容照本宣科,也許效果會不容樂觀,單調且乏味。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教學,深入淺出,遵循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直觀可感,有趣。使學生身臨其境,更易于對歌曲的進一步理解,開始新內容的學習。許多年之后學生也許并不記得這堂課的教了些什么內容,但是那種對音樂課的印象以及非常喜愛的感覺會深深烙在學生的心中。老師有意安排下的隱性音樂課程會推動學生情動力的發展,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音樂的殿堂。從意識形態中的音樂隱性課程看,校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校歌并不明確安排在教學計劃里,只是在廣播中或者校園活動中廣為傳唱。對校歌的學習和演唱會增進學生對母校深刻的感情,畢業以后,偶爾哼唱都會回憶起自己的校園生活。在筆者讀大學期間,學校每天六點會準時播放校歌,這已成為學校的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傳統。它不僅向學生傳播一種校園文化,還讓學生養成一種校園精神。歌詞當中最后一句唱道“奮發,圖強!奮發,圖強,圖強!”現在都還在我腦海里留下深深地印象。通過校歌的熏陶,至今我對母校的感情一如既往,而作為母校的一名學子的那份榮譽感、自豪感也仍然存在。
意志力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從物質形態的音樂隱性課程看對學生的意志力發展是起到一定的影響的,學校中的音樂社團活動中心是在音樂課堂以外,通過教師的引導,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選擇參加的一項音樂活動,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條件選擇不同的音樂項目去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音樂素質和心力發展。社團中的樂隊排練,學生的經驗水平不一,社團一般有教師的指導,也有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干部聽取教師的意見之后,制定一定的目標,從簡單到繁難,帶領社員們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社員如果自己一個人在家練琴,遇到技術性或音樂性的難點時,就會容易出現厭煩情緒或是一些心理壓力,但如果在社團中,可以通過小組練習,大家互相交流,社員就會克服一些畏難情緒,堅持地學習下去。因此,意志力是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的配合之下才能完成的。從意識形態的音樂隱性課程來看,筆者在上學時,學校的校訓,指引我們對學業上的敬業求精以及持之以恒地努力,這種精神帶給學生的意志力發展上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每次遇到學業上的困難或出現了懈怠,都不忘校訓的教誨,鞭笞著自己奮力前進。
在一堂課當中,學生注意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從頭至尾都保持高度地專注力,因此要有所調節,教學設計也理應是波浪線型的。從音樂隱性課程來看,對學生注意力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校園中舉行的一些游園活動、藝術節,裝滿各種有特色猜謎語紙片的橫幅,容易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參與活動,也許一開始學生只是經過,無意間注意的,但是這種無意注意的背后是教師有意安排的,旨在向學生傳播一種音樂文化,使學生把專注力和目光停留在上面。又比如,低年級的學生都好玩、愛動,有些老師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音樂課堂上加入一些節奏性很強的打擊樂器輔助教學,如:沙球、搖鈴、木魚、三角鐵等,或者讓他們自制樂器。這些樂器對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孩子們會更樂于參與這樣的音樂活動,喜歡這樣的音樂課。既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和創造力。因此,新穎獨特的教具對學生的注意力發展也起著重大作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會對學生注意力發展的起一定的影響。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極強的親和力,優美地教學語言,愛護和信任學生的眼神,都會給學生一個內心暗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信心,并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真實的情感,作為一個好的音樂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藝術修養,還要能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自信心是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既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學習、事業成功的有利心理條件。學校的隱性課程沒有確定的主導者,即使在課堂上也存在不確定性,但在課堂教學進行中有一個重要的隱性的“資料源”,那就是教師的言外之意。當一個音樂教師說出那句“七個音的音階你都唱不準,你還唱什么歌呢?腦子是干嘛用的?學生會從教師的這種語言的評價背后感覺到:“我可能沒有天賦,我可能不適合學音樂。”“唱不準說明你平時可能練習地還不夠,在底下要多做點功夫,你將會有更大的進步!”也許這樣的語言評價效果會更好。教師是學生自信心的培育者,保護者,這也是教師成功的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一些鼓勵式語言,不管是有意地還是無意地,只要出于心靈深處的語言都是最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再比如,音樂教室墻壁上粘貼的音樂家的經典語錄,也會感染到學生的自信心。校園廣播每周播出的音樂家故事的欄目,適時地給學生們介紹了古今中外著名音樂家的生平軼事,使他們從中受到啟迪,從而更好地樹立自己的自信心,制定更高、更好的人生目標。比如,偉大的管風琴大師巴赫,從小家境貧寒,曾借助月光趕超樂譜,經歷了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對音樂一直鍥而不舍,克服了一個個無法預料的困難,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資源。通過這些事例來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堅定自己“他能行,我也一定可以的”信念,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自信心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調控力,通俗地說就是人在產生心理障礙或有心理疾病時排除或自我治療的能力,在學校中的音樂隱性課程,主要以導向和制約兩種方式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校園內的音樂墻報,每周更新不同的內容,以豐富美好的故事、生動形象的人物和典范性經驗,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最佳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隱性課程具有強制性督導力量,制約和規范著學生的不良心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隱性課程能讓學生處處得到提醒和警戒,音樂格言和校訓的諄諄教導讓學生時刻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浸潤,促使他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音樂隱性課程是學生從學校文化中教學計劃之外,并非教師直接教授的其他方面的習得。不僅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還對學生的心力發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要善于發現身邊的隱性音樂課程資源,有意識地有效組織這些課程資源內容,使整個校園形成高質量的教育合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源泉,使學生成為更富有、更聰明、更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