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仁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互聯網與大眾生活的緊密結合,互聯網金融業也呈現迅猛發展之勢。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超過2000萬,一個大學生年平均開支5000元,那么全中國在大學生身上就有著近千億元的消費市場。2009年銀監會下令禁止所有銀行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大學生消費信貸市場一度銷聲匿跡。五花八門的大學生網絡貸款平臺紛紛登場,借助網絡媒體進行宣傳,正式進軍大學校園。在大學生網貸的繁榮表面下,有一些問題與弊端暴露了出來。
目前大學生網貸平臺可劃分為三種:一是趣分期、分期樂等新出現的學生分期購物平臺,旨在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決大學生用平常生活費難以負擔的大件購物需求,這種新興的面向校園的網絡金融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大獲成功。
二是P2P方式的,以在校大學生為客戶目標的網絡借貸中介平臺,例如名校貸,其貸款主要用于大學生創業啟動、應急周轉、消費開支等方面。
三是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傳統老牌電商推出的提前透支消費的電子金融產品。
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以及越發便利的網購和物流的迅猛成長,大學生大多有網購的行為,且對購物的消費欲望強烈。
而網絡分期貸款的出現,貌似完美的解決了大學生有限收入和高昂消費欲望的不對等矛盾,它生逢其時,完美巧妙地迎合了許多大學生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奢侈消費的錯誤消費觀念與金錢觀念,是滿足大學生高額消費的靈丹妙藥。
網絡貸款沒有冗沉、繁多、復雜的信用認證,無須大學生提供個人收入、具體抵押物品、財政證明,只需提供個人身份證、學生證與個人信息即可。網絡貸款還具有所需手續簡便、放款速度快、貸款效率高、還款方式多樣、靈活,壓力也相對較小的優點,對于一些生活費有限但消費欲高漲的大學生來說再理想不過。只需要網絡貸款,將原本所無法負擔的高額消費進行12個月、24個月甚至更久的多次分期,消費煩惱便迎刃而解。大學生利用網絡貸款,打開了超前消費、奢侈消費的潘多拉禁忌魔盒。一時間這種高額消費、奢侈消費、超前消費、分期消費所帶來的消費快感會讓大學生迷失、上癮,會讓大學生有一種自己是中產階級的盲目幻覺,以為自己有固定穩定的收入,可以肆意購買、放肆消費,結果無形中背上許多網絡貸款的欠賬。當債太多無法償還,被債壓的喘不過氣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新聞里大學生負債過多無法償還而跳樓輕生之類的可怕想法,鮮活明艷的一條年輕生命也許會因此而喪失。
影響大學生進行網絡貸款活動的有許多因素,可分為大學生自身內部因素與學校、家庭、社會、網絡貸款平臺等的社會外部因素。
1.大學生生活費不足。經過普遍調查得知,我國92%的大學生平均月生活費在2000元以下。除去伙食費、手機話費等必要支出外,留給大學生自己的額外花銷并不多。許多同學在想要更換電子設備、出行旅游時,甚至是購買服裝、化妝品等,剩余生活費不夠滿足需求,只好向網絡貸款平臺進行貸款并申請分期償還,以滿足自己的大額開支需求。
2.大學生價值觀、消費觀畸形化。當代的大學生已經不同于以往,他們不再滿足于勤儉、樸實、節約的大學校園生活,不甘于再做一個老老實實讀書的窮酸學生?,F在的大學生有一種中產階級的盲目幻覺自視感,誤以為自己是衣食無憂的中產階級,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質和時尚、奢侈的生活體驗,可以進行一些高額、奢侈、超前等等極其不理性、不科學,與自己實際收入并不相符的消費。
3.一些大學生可能會被網絡貸款、分期平臺的“零息、低息”等虛假的宣傳幌子所蒙蔽、欺騙,輕視、忽視了貸款的利率或者逾期違約金,或者沒有仔細查看、審核貸款時的具體條款,最終不得不被迫交納高額的利息與罰息(逾期還款違約金),甚至無法償還,背負著越滾越大的天價利息雪球。這些情況體現了目前大學生在面對網絡貸款這一新興事物上,還缺乏風險后果的正確判斷,謹小慎微、審慎深思的考慮,科學合理的個人收入規劃與正確的理性適度消費觀念。
1.家庭因素。許多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只是正常的工薪階層,收入并不是特別闊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康家庭。一般大學生普通家庭背景與正常的家庭財力,不足以支撐大學生在大學生活里進行肆意的奢侈、高額、超前消費與所謂的盲目幻覺自視感的“中產階級”“小資主義”“輕奢主義”的生活。即使家庭給予滿足,也需要父母背負一些債務,或付出比平常更多倍的辛苦工作努力,以填補孩子在大學不理性、盲目沖動消費造成的家庭經濟缺口。
2.學校因素:在高校校園內,也存在著一些影響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因素。一方面,一些學校的學費高于學生家庭實際收入情況,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擔負孩子全部學業花費,而學校方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貧困學生助學基金、貸款項目。一些學生不愿意放棄良好的教育資源、學習條件與學術環境,選擇向網絡貸款平臺申請網絡貸款以繳納學費,以保留繼續在校學習的學生資格。
許多大學生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不懂得適度消費、理性消費、勤儉節約的科學消費觀,其價值觀變得拜金主義、資本主義,消費觀變得盲目、沖動,甚至趨向了扭曲與畸形。為了滿足自己的畸形、奢侈的消費欲望,一些大學生不顧現實狀況和后果,選擇了網絡貸款,踏上了一條毀滅之路。
3.社會因素。當代的中國社會,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大背景條件下,由于存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德育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不徹底不夠完善,銜接不到位等種種原因,社會上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形變、甚至是扭曲,丟失了一些原本屬于中華民族傳統優良美德范疇的良性、值得繼承與推廣的價值觀、價值取向。
4.社會的價值觀、價值取向發生了扭曲。在其影響下,大學生價值觀與價值取向自然而然也會發生變化。大學生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出現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強烈濃厚的拜金主義和責任感、法律意識薄弱等方面的令人心痛的種種問題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所存在的現實,立足于網絡貸款平臺、社會與學校、大學生自身三個不同層次與角度,分別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可行對策。希望通過本文深入淺出的科學規范探究,為大學生網絡貸款這一社會情況的理論研究與現實情況貢獻一些微薄的力量。
[1]王久才.大學生借貸問題及對策探討[J].金融視線,2015(06):73.
[2]白雪.中國P2P網絡借貸政府監管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范文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監管問題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