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陳仁淋+陳煜帆

五年前,司法改革的號角在黃浦江畔吹響,員額制改革、司法責任制等“新名詞”見諸報端,一切剛剛開始。五年后,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基本建立、司法責任制全面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率先推進……上海法院較好完成了中央、市委、最高人民法院交付的146項改革任務,為全國司法改革創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貢獻了“上海司法智慧”。
依法履職:公正司法 維護正義
五年來,全市三級法院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執行等各類案件317.84萬件,審結314.79萬件,同比分別上升54.3%和52.7%;訴訟案件中,92.6%經一審即息訴,經二審后的息訴率為98.9%;審判執行質效始終保持全國前列,最近三年,上海連續蟬聯中國司法文明指數第一,上海高院司法透明度連續名列全國第一。
是什么讓上海法院在服務大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保持持久的前進動力?答案是——堅持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2014年12月28日,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成立。
“這個領域一直吸引著知識產權法官去探究新問題,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平臺,可以沉浸在一個更為專業的氛圍中,盡情享受鉆研的樂趣。”現任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陳惠珍說。
陳惠珍原在上海浦東法院擔任知識產權庭庭長,她見證了知識產權審判事業在上海的成長。2014年12月,已經是全國審判業務專家的她調至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擔任知識產權審判二庭庭長,而像她這樣的專業型人才在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有不少。
為進一步確保專業、公正審判,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在短短一年間建成了“四位一體”的專業模式,還建立了知識產權審判專業“智庫”,聘請特邀科學技術咨詢等專家充實專業陪審員隊伍,啟動技術調查官隊伍組建工作。
五年里,全市法院齊心協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共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4.42萬件,同比上升234.4%,有效服務保障了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017年12月12日,由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交流(上海)基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中國辦事處共同主辦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交流與爭端解決機制”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WIPO和比利時、新加坡等國的知識產權法官、仲裁調解員等200余人濟濟一堂,就知識產權案例與替代性爭端解決機制兩項議題進行深入研討,對世界知識產權界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知識產權審判如此,涉自貿試驗區司法保障也同樣如此。
2013年11月,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建立之初,上海高院及時謀劃,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設立了自貿區法庭。隨著自貿區擴區,2015年4月7日、27日,又先后成立了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自貿區知識產權法庭、上海海事法院自貿區法庭,并根據自貿區專業化審判體制需要,在上海一中院、上海二中院設立了自貿區專項合議庭,依法集中審理涉自貿區一、二審案件,建立了適應自貿區特點的專業化審判體系,建立了涉外審判、多元化解等適應自貿區司法需求的審判、訴訟工作機制,四年多來全市法院共審結涉自貿區案件9.4萬件,有效維護了自貿區公平、規范、有序的市場秩序,優化了自貿區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2015年6月,Peter Corne(孔宏德)穿著淡灰色西裝,走進了上海浦東新區法院的自貿區法庭非訴調解庭。作為自貿區法庭第一位邀請的外籍調解員,第一次來到中國法院做調解員的他或許想不到,法院提供的便捷條件讓他僅在兩小時內便調解完成一起德籍自然人訴德國公司就上海自貿區內某企業的股權轉讓糾紛。
此外,上海法院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重大戰略,制定出多項司法服務保障專項意見,多次獲得上海市委、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領導的批示肯定。
司法為民:“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您好!今天,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正式向全國律師開放。您可以使用您所在省級律協發放的律師賬號和密碼,登錄上海法院網(www.hshfy.sh.cn)的律師服務平臺,選擇使用網上立案等5大類26項訴訟服務。”浙江省律師協會會長鄭金都至今仍保留著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發送的這條短信。
2013年12月,上海高院建立了全國第一個“12368訴訟服務平臺”,該平臺集熱線、短信、微信、移動APP等18項應用功能,并與窗口服務聯為一體,實行三級法院聯動、一號對外、“一門式”服務,群眾滿意率達99%。2017年5月,上海高院又將“人工智能+”植入平臺,實現“全方位、全天候、零距離、無障礙”為群眾提供訴訟咨詢、案件信息查詢、法院信息查詢等訴訟服務,該平臺榮獲全國“互聯網+訴訟服務”專項成果獎。
2014年12月,上海高院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律師服務平臺”。該平臺具有網上立案、庭審排期智能避讓、關聯案件智能推送等26項功能。2017年8月,平臺進一步向全國律師開放,目前平臺累計使用348.4萬人次,日均使用3100多人次,網上立案14.48萬件,全國已有18萬律師使用該平臺。
鄭金都說:“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開通的時候,我就希望有一天浙江律師也能享受到上海法院的改革創新成果,沒想到今天變成了現實。現在律師服務平臺已成為我們律師日常辦案不可或缺的工具,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的執業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上海高院還建立了以審判流程公開、庭審過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為重點的十二大司法公開智能服務平臺,讓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五年來,共向當事人推送案件節點信息381萬余條;網絡庭審直播案件4651件,網上瀏覽量1.83億人次;召開新聞發布會141場;依法可以公開的生效判決書全部網上公開。
執行攻堅:全面宣戰 力破難題
2016年,最高法院將上海確定為兩年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重點推進地區之一,上海高院確立了“一年大見成效、兩年實現基本解決執行難,努力將上海打造成執行環境最好、執行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的工作目標,在全國率先向執行難全面宣戰。endprint
2016年8月,上海徐匯法院執行局法官張浩碰到了一起棘手的執行案件。
“丸興公司租借我們的廠房,總共拖欠56萬余元租金。案子如果不了結,我們不僅拿不到租金,廠房還一直被占用。”申請執行人新興公司通過代理律師向張浩表示迫切希望案件早點了結。
張浩經調查后發現,丸興公司是一家日資企業控股的電子產品生產商,早已停止經營,其債權人遠遠超過申請執行人數,債務總金額接近千萬,實際資產價值只有70萬左右,完全不足以清償所欠債務。
在征得新興公司和丸興公司雙方同意后,上海徐匯法院對該起案件啟動執行轉破產程序,從正式立案至宣告破產用時僅三個月不到。
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簡稱“執轉破”,在2015年2月起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里明確了該項規則,旨在打通破解執行難的“最后一公里”。此后,上海高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文件精神,出臺了《上海法院執行轉破產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實施執行轉破產工作的規范指引(試行)》,為上海法院“執轉破”工作提供了規范性指引。
據統計,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上海全市法院實際執行率從57.45%上升至70.67%,生效裁判自動履行率80.92%,執行質效居全國法院第一,尤其是依法執結“中威”案,保護了我國公民合法權益,有力維護了我國司法主權和司法權威。此外,上海高院還建立了執行大數據管理系統,加大對財產查控等49項執行重點環節的監督管理;建立了執行案款管理“E號通”,實行“一案一人一賬號”管理機制,提高案款管理的規范化水平,從源頭上解決執行案款底數不清、管理混亂、長期滯留法院等問題。
司法體制改革:先行先試 敢于擔當
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上海高院被確定為全國第一個開展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擔負著為全國司法體制改革破冰探路的重任,四年來,上海高院先后推出了諸多改革,貢獻了“上海司法智慧” “上海改革樣板”。
2016年8月27日,上海黃浦法院助理審判員陳佳瑩快步走入上海法官學院的一間大教室,這里是上海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開后的第二批法官入額書面考試現場。
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頭戲,上海高院敢于動自己的“奶酪”,以員額制為重點,率先在全國開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目前,上海法院共遴選了2855名法官入額。
2017年9月,上海法院又啟動了從法官助理中遴選法官,全市296名符合條件的法官助理報名參加了遴選。12月,157名法官助理通過考試、面試、遴選委遴選、黨組審議、人大任命等八項遴選程序的嚴格選任,被任命為法官。
“今后,從法官助理中遴選初任法官將成為上海法院增補新法官的主要渠道。”上海高院政治部副主任、干部處處長張曉立說。
改革后,上海法院的司法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入額法官一律在一線辦案,一線審判力量明顯增強,主要辦案部門法官實有人數比改革前增加了11.7%,法官與審判輔助人員的比例從改革前的1:0.75變為改革后的1:1.7。
員額制改革步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也全面推進。2015年,上海高院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決定率先推進此項改革,制定了《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試行意見》及相關配套指導性文件,積極推進庭審實質化、健全完善非法證據排除等6項改革任務。
與此同時,上海高院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破解改革中的難題,完成了中央交辦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軟件”研發任務,2017年5月,成功研發的全國第一個人工智能輔助辦案系統——“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又稱206系統)上線試運行,實現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深度應用零的突破。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表示:“206系統是第一次將法定的統一證據標準嵌入公檢法三機關的數據化刑事辦案系統中去,并且聯通了公檢法三機關的辦案平臺,這將極大地促進公檢法三機關辦案人員執行統一的證據標準,同時倒逼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各個訴訟環節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刑事案件。”
目前上海高院又拓展研發了“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在輔助法官采信證據、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公正裁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促進法律適用統一,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行使,減少司法任意性,提升司法質效和司法公信力。
“民告官”案件一直以來存在備受詬病的“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的“三難”問題。2014年12月28日,全國首家跨行政區劃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掛牌成立,集中管轄以市級人民政府為被告、上訴人、被上訴人的行政案件及特定刑事、民事案件,標志著跨行政區劃法院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2016年7月,上海高院進一步拓展改革,推進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將靜安、虹口、普陀、長寧四區法院的一審行政案件集中到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審理,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訴訟新格局。
五年來,上海法院共審結一審行政案件2.49萬件,同比上升151.8%,協調和解行政爭議5371件,有效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解決。同時,上海法院也注重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3736人次,同比上升404.2%,法院發布行政審判白皮書、司法建議431份,有效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監督。五年來,上海高院積極辦理市十四屆人大歷次會議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將此作為改進工作、解決難題的重要途徑。
據統計,市十四屆人大五年來,上海高院共承辦市人大代表建議94件,其中主辦48件,會辦46件。目前,主辦件中36件“解決采納”已經全部落實到位。同時,上海高院還對市人代會期間代表、委員在審議或討論法院工作時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從服務保障大局、執法辦案、司法體制改革、破解執行難、司法公開、隊伍建設等9個方面確定了17個整改項目,制定了任務分解表,明確了整改目標、責任部門、時間節點,采取有效措施,一一整改落實,有力推動了法院工作,促進司法為民、公正司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