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小杰
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所擔負的使命和職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新聞記者如何加強和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來滿足新形勢下新聞工作的要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理論依據,對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具備的素質與修養進行了重新審視與定位。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媒介素養 記者 社會責任
1、新媒體時代下新聞記者的變化
1.1新聞傳播規則被打破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被稱之為“不同人群之間的信息交互傳播”。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定義,但它與傳統的新聞傳播有很大的差異。新媒體的出現依賴于互聯網,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記者必須學會利用互聯網獲取第一手新聞材料,不同于以往,缺乏信息的前提下,記者有優先獲取信息的機會。換言之,新媒體時代為受眾提供了獲取新聞和信息權力的渠道,使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中沒有明顯的優勢,人人都有傳播新聞的可能。
1.2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工作
傳統的新聞傳播主要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作為主要的傳播渠道,不涉及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然而,在高度的信息化背景下,記者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受眾的互動進一步加強。微信是當前網絡環境中,我國大部分人都可以熟練使用的社交APP,在微信平臺上,各種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互動交流和溝通都可以實現,信息的傳播更快更方便。與此同時,記者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新聞輸出轉到移動終端和PC終端的輸出。
1.3新聞傳播中尊重受眾感受
新媒體記者的工作與時代的發展一同進步。現今社會對人權意識的日益增強,致使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傳媒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記者在新聞采訪的工作時,應該更多地關注人們中生活的民生問題,從信息需求的角度來看,通過多元化的新聞角度進行報道和傳播,逐步向輿論方向傾斜,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一定的問題。
2、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
2.1嚴格遵守新聞的詳實性
新聞的詳實性是一切報道的首要因素。以互聯網為典型代表的新媒體虛假、劣質、膚淺的新聞信息隨處可見,新聞真實性缺乏公正的情況下,其信度與效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之前多家主流媒體客戶端、門戶網站報出“李光耀去世”的假消息,這一大型消息的傳出引起了網民的一片嘩然,也有了眾多猜疑。但是稍后便有業內知情者站出來辟謠,稱假消息源于一個假冒網頁。隨后,媒體、門戶網站為沒有得到確切消息就隨意發布信息的行為而紛紛道歉。新媒體時代下,在首發新聞信息環節上雖然存在較大難度,但是維護新聞信息的詳實性是基礎,前期錯誤報道的“烏龍”事件是值得新聞業內人士深度思考的。新聞記者在工作進程中應該時刻以實事求是為職業準則,要確保被報道事件的真實性。新聞信息的詳實性在多方面體現出來,常見的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與經過等。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生產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電視新聞人求真求實的職責操守是促進行業發展的內驅動力。
2.2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可以被理解為新聞人角色的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中,受眾的選擇性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征,話語權不再是傳統媒體一家掌控。也就是說,傳播主導方一旦發生一定的變動,社會熱議問題就會在互聯網發酵,網民‘圍觀現象也就屢見不鮮,“大探討”活動就此不斷展開。在新媒體運行的時代中,很多新聞信息在一天之內的點擊量不計其數,而在這樣的模式中,傳統媒體卻處于相對被動的形式中,其媒介影響效果被削弱的同時,社會輿論引導作用也日趨薄弱化。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新聞記者處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在引導社會精神生活與個體思想意識等環節上發揮著導向作用。其可以被看作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黨與公眾的輿論公器,因此就應該始終堅守準確的輿論導向,將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出來。
3、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
3.1具備新媒體傳播能力
扎實地掌握網絡信息傳播技能是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必備的職業素養之一。這主要是因為新時期下受眾不僅借助電腦去輸入文稿、閱覽網站信息等,更多的是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寫作、玩網絡游戲、網購等復雜性的線上活動。正因為如此,新聞記者使用電腦輸入、郵箱傳送等基礎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必備技能。其應該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積極對微博、微信等軟件功能進行了解,然后注冊并應用。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聞記者應該積極應用4G手機,靈活地應用無線網絡接收與發送信息。
另外,新聞記者在掌握網絡傳播技能的基礎上,也要主動地參與到網絡新聞傳播的進程中。目前手機報、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生事物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么在這樣的模式中,新聞記者就應該對多樣化的媒介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3.2高尚的道德品質
約瑟夫·普利策說:“新聞事業的最難之處就是既要保持新鮮報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確和良心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所欲。”新聞行業的社會使命感處于較高層次上,也就是說新聞記者將社會責任置于首要位置是極為必要的。特別是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中,新聞記者應該高度重視自身職業道德建設,踐行黨的指導路線,讓公眾對自己的職業行為滿意。上述目標的實現絕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聞記者在實踐中深度解讀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各類腐朽思想作斗爭,具有一定的定力抵御各種誘惑,主動接受社會群體的監督,同時最大限度地規避虛假新聞、有償新聞與膚淺新聞出現,借助多樣化方法保護新聞信息傳導的權威性、公正性、公信力,從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職業素養、扎實的職業技能得到公眾的肯定與尊重。
3.3深層次解讀能力
現階段,新媒體已經在社會各個行業普及應用,新聞信息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信息已經不是新聞記者的專權,任何一位網民均可以成為信息發布的角色。在這樣的局勢下,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就體現出了多樣化特征。此時新聞記者的職責不僅僅是發布信息,還應具備在海量信息中解析、篩選、整理、歸納與評價等多重能力,并借助對信息深度解析、深度報道的方式,對新聞信息與輿論發展模式有效把控。也就是說,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記者應該具備對新聞信息內涵深度解析的職業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新聞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所以新聞行業應該不斷地調整自身的發展模式。新聞記者在實踐中始終要培養新媒體思維,掌握新媒體技能,不斷提升新聞專業化水平等職業素質,承擔起引導正確輿論的社會職責,使新聞行業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依然可以不斷地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吳瀾.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經濟管理,2016,(07).
[2]陳永芳.新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素養與社會責任[J].西部廣播電視,2016,(21).
[3]田東里.新媒體時代電視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工作[J].西部廣播電視,2016,(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