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侃
摘 要:新課改下,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地理教學中也同樣有這樣的要求。而且,地理學科被稱為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更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多思考如何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處于主動地參與狀態,在體驗中收獲,在收獲中提升,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中處處有生活,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地理;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47
地理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在感受和體驗中學習地理知識的內在含義和價值所在。只有這樣,學生才是在本質上理解和消化知識,才能夠學以致用,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在體驗中走進地理課程。那么,如何使學生有效體驗地理課程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注意激發興趣,體驗知識的意義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承載者,要堅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夠去體驗、喜歡去體驗,變被動為主動,真正發自內心去感受和探究。
例如,在學習時區的界限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弟弟變哥哥”的故事:有個孕婦,在一艘海輪上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嬰,結果在日期的計算上,弟弟卻比哥哥大了一歲,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用這一故事相比較單純地講知識更容易吸引學生。在激起學生探究興趣后,教師可讓學生用討論、合作的形式去探究這一問題,使學生在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掌握有關知識。
此外,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組織主體論壇的形式同樣也可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查閱和積累地理知識的目的。如圍繞嘉峪關市戈壁綠洲的綠化過程及發展規劃等問題,教師可根據情況,以分組的形式,組織主體論壇。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媒介來搜尋資源,然后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學生就會不自覺地把所學知識和實際搜集到的知識整合起來,從而加深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真正從實用性的角度體會地理知識的內涵。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二、聯系生活,感悟知識
地理學科偏向于理科,它的很多知識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我們經常關注的天文現象、天氣問題、環境的整治等相關現象,都能夠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和解決。因此,教師要善于把這些問題和學生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氣候和生活”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去過不同氣候區的學生介紹他們在不同地方的感受。如去過南方的學生說:南方一年四季如春,氣候濕潤,白天和晚上的溫差不大,冬天和夏天的差別也不太明顯。而去過東北的學生說:東北的一年四季分明,冬天漫天風雪,夏天氣溫炎熱,氣候干燥,白天和晚上的溫差很大……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大家對不同氣候區的不同感受總結出各種氣候的基本特征以及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體驗進步的快樂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與地理有關,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品嘗自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喜悅。
例如,在學習了“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調查嘉峪關市大氣污染物主要是什么?它來自于哪些地方?城市和農村空氣質量有何差別?你對嘉峪關市空氣質量現狀滿意嗎?讓學生分成不同的組,站在不同人員的立場上,書寫嘉峪關市空氣狀況的調查報告。每個小組可以根據學生家庭情況或按其特長分擔不同任務。由于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看得見,摸得到,學生容易操作,因此,他們樂于去做。如果讓學生經常寫關于當地的農業、工業、環境等的調查報告或其他方面的地理小論文,并把部分作品刊登在校報或以專欄的形式張貼出去。久而久之,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從認識、情感目標到體驗目標的攀升
在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讓他們養成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中國在國際關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有切身的體會和正確的情感。
例如,“中國的自然資源”這章,教材比較突出強調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在土地資源中,圍繞著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這一基本國策,安排了水土流失、沙漠化、“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在水資源中編排了農業、工業、家庭節水標記、家庭水資源利用和家庭用水的調查等一系列插圖和活動。在教學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習我國各類資源的數量分布、重要產地、在世界排位這些知識材料的基礎上,刻意地去發掘教材的國情要素補充一些實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感,體驗到保護環境要從我做起。
總之,新課改下的地理學科教學要求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想方設法讓學生能夠真正有效參與到教學中來。體驗式教學模式適合地理學科的學習,也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對此方法加以實際應用,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學習、體驗,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中處處有生活,從而達到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陳麗娟.中學回歸生活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
[2] 徐立松,孟勝修,王燕津,李通.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3] 黃國清.面向生活的中學地理教育理論和實踐探討[D].山東師范大學,2006.
[4] 章玲.讓地理教學五味俱全[J].地理教育,200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