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意識形成的初期,這時候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生來說,由于教育條件相對落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其生活、學習各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明確文明行為習慣的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現狀分析;原因判定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87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當學生養成了各種好習慣后,會使學生學習更自覺、更有效,并且能夠盡快適應學校生活,更主動積極地投入集體生活中去。
一、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現狀分析
俗話說:“嫩枝容易彎也容易直。”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密不可分。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近四成的農村小學生在和別人的交流中沒有形成禮貌用語和飯前洗手的習慣,這是由于部分農村家長文化程度較低,在日常生活中對使用用語及衛生要求不是很注意,沒有做好孩子的示范導向作用;近五成的學生在和同學發生沖突時不能做到謙讓,甚至動手打架,沒有正確的處理方式,歸根結底在于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我們應正確對待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二、農村小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1.家庭成員結構和關系的影響。一個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孩子會因缺乏父母的愛而得不到心靈上的慰藉,長時間精神和肉體上的孤獨,會使他們染上壞習慣甚至惡習。由于學習和生活上得不到相應的照顧,造成在家庭教育的管理上的“盲區”,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會滋生更多的麻煩。此外,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也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使得他們產生消極懈怠的情緒,導致不良的行文習慣。
2.家長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在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中不注意做好榜樣作用,行為舉止不文明,給孩子起到錯誤的示范作用。
3.教育方法不當。現代家長普遍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看結果,并不在意孩子努力了多少,進步了多少。考試成績下來,每次都是責備式教育,嚴重者甚至打罵,殊不知,這樣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有的家長因為工作性質的關系,一年與孩子見不了幾次面,于是采用放養式教育,缺乏對孩子的關心。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1.社會上誘惑眾多,學生抵抗力弱。互聯網的發展本應是方便快捷了人們的生活,但也為青少年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按照法律規定,未滿18歲的青少年不能進出網吧、游戲廳等場所,除非由家長攜帶。然而事實是,農村地區出現了很多俗稱的“黑網吧”,他們沒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看準了小學生這片市場,放任其發展。長此以往,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有時甚至逃課去網吧,更甚者在網絡上獲取不健康的信息,這些對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2.農村地區教育大環境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對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引導性不夠,除了一些“別踐踏草坪”“不能隨手扔垃圾”的提示語,再沒有其他的指導性標語;對于不良的社會場所監管力度不夠,如黑網吧、游戲廳等;社會風氣不夠凈化,文明之風不夠盛行,缺乏教育學生的大環境。
(三)學校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學校的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問題,對小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還不夠。行政部門對于文明行為習慣的界定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范,導致學生對正確與否的判斷不足;大部分學校都將精力放在了教學質量上,認為成績是體現一個學校優劣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對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不相協調,有些學生出了校門就認為不用注意文明習慣。這些看似十分微小的細節,實則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學生自身消極思想的影響
如果個體的發展滯后于同齡學生的發展,由于自尊心在作祟,極大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學生自身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糾正過來。
三、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判定
(一)學習方面
雖然不能只專注于學習成績,但也不代表我們能忽視它的存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提問,回答問題要舉手;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不懂就問,做好復習工作;和同學們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些都是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判定標準,如若做好了這些,我相信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也是指日可待的。
(二)思想方面
首先,熱愛祖國,這是每一個小學生乃至整個中國人民都必須具備的思想。其次,要努力爭當一名少先隊員,以其為光榮、責任,為其他的同學樹立好榜樣。再者,努力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關內容,并將其熟記于心。
(三)生活方面
生活方面的文明行為習慣準則很多,如出門在外,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扔垃圾;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見到長輩要問好,餐桌禮儀要牢記等等。
對待父母,回到家給爸爸媽媽倒上一杯熱茶,母親節父親節為他們送上親手制作的賀卡,這都是尊重父母的表現;對于長輩,公交車上主動讓座,餐桌上最后一個動筷,這是有禮貌的表現;對待同學,熱心幫助他人。遇到的困難哭泣時的一份安慰,課余時間的一起玩耍,這是團結同學的表現。
小學階段是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將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文明行為習慣貫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生要以《小學生守則》為基礎,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自尊自愛、注重儀表、和諧文雅、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只要不斷地解剖自我,嚴于律己,規范自己各方面的行為,就一定能夠獲得可喜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濤,孫自立.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究[J].大科技,2012(23).
[2] 張振華.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的探索[J].中國德育,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