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時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契機,本文將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網絡環境下提出新模式,更新教育觀念并發揮傳統和現代心理教育的合力,培養符合當代教育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通過本文為心理教育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教育 網絡
一、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環境下,信息交互頻繁,共享資源豐富,同時各種思想觀念共存。也就導致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對網絡進行科學利用整合有效的教育資源可以打造強大的教學資源庫,這種做法有重要意義。當前網絡上部分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負面影響,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都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污染,甚至會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偏離,誤入人生歧途,最終不僅造成個人危害還會影響社會。
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和現實中難以相遇的人進行交流,同時網絡環境的虛擬性為大學生提供了和陌生人傾訴內心的機會,甚至會遇到開導自己的對象。這種便利而虛擬的交流有利于大學生不良情緒的發泄,從容釋放心理壓力。但是也因為網絡這種非直接性,也導致部分學生沉溺網絡不可自拔,消極的面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人際交往,反而產生了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另外,網絡交往的非直接性導致一些人在網絡交往當中別有用心,對大學生造成侵害,加劇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網絡塑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網絡世界當中,人們逐步產生了獨特的網絡心理。在網絡環境當中,大學生的心理表現為穩定與波動并存、批判與創造并存、自主與從眾并存等特點。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追求個性自由思想獨立的愿望得到實現,提升了大學生的平等意識,但是也放大了大學生放縱和隨心所欲的心理。網絡獨有的虛擬性導致個體的自我克制力降低,因此在網絡上人們的行為往往是一種解除束縛的特點,和現實生活當中的行為方式有巨大的反差,也就是網絡的去抑制性。因此長期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會擴大虛擬心理,模糊現實和虛擬的邊界,甚至產生認知混亂的情況,出現人格異化,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或是行為偏離。
二、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更新教育觀念
大學心理教育是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而設立的,目的是完善大學生心理機能,開放漆心理潛能,進而幫助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時期,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進行科學的教育和引導是發展的必然。在網絡時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作為教育工作這需要積極探索鉆研。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我們應該清晰的意識到,雖然網絡心理建康教育具有傳統心理教育所不具備的優越性,但是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想不欠缺深入且持續連貫的教育優勢。特別是當學生已經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時,傳統心理教育更能做出有效的疏導。所以,在實際工作當中,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將傳統和網絡進行有效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進步。
(二)科學規劃,實現系統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行整體規劃,這必然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實現這一教育工程首先需要建立可以滿足學生需求并具有規范性的網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更好的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接受專業科學的心理方面教育。這要求網站的內容設立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網上互動以及心理測試,向大學生科普心理健康知識,增強網站用戶的使用率。其次就是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利用網絡虛擬性的特點,心理咨詢人員通過網絡來對來訪者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充分保護大學生的隱私。另外,網絡心理咨詢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方便而且經濟,不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經濟負擔。當然,這種網絡咨詢可以是多形式的,較為嚴重的心理疏導可以是線上實時引導,僅僅是想咨詢學習的學生可以進行自助式服務,有選擇性的學習。
(三)培養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做好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不僅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應具備的理論以及專業能力,還有要求從業者對現代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有著深刻的認識,并且需要能夠通過網絡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要培養滿足新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就必須將高校輔導員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當中。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當前高校輔導員均呈現年輕化,他們熟悉網絡并貼近學生,在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當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對輔導員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建立符合實際的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體系,并定期對輔導員隊伍進行業務培訓,不僅能夠增強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水平,還能更好的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高校心理專業教師應對本校心理社團的運作進行專業指導通過豐富的社團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對心理健康引起重視,并在活動當中有所感悟。
參考文獻:
[1]馮剛.堅持立德樹人 注重提升質量 扎實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劉衍玲,潘彥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3]趙存河.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5).
[4]蔣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5).
[5]陳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作者簡介,趙曉軍,長春財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講師,教育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