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
摘要:隨著新課標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新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意識到了學生應該被授予的良好教學。漸漸的,大家意識到了生本教育理念在課堂中的運用,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體現,應試教育漸漸被素質教育取代。而對于語文這門語言學科來說,將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入教學中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和教學要求。我們需要在傳統文化和新形勢下教育的碰撞和融合進一步得到更有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的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及實現策略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 新課標改革
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的意義分析
(一)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對于教學的要求
隨著新課標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對于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進行正視。重新定義課堂重視師生的位置,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重新進行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塑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傳授的絕對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應試教育的弊端已經顯露出來,我們需要進行變革,重新認識到對于學生教育中的方向定義的重要性。新課標改革教育下,要求我們針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考慮更多的是怎樣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得到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的結合應運而生。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已經存在流失嚴重的問題,人們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得越來越少。而發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就落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青年們作為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和基石。我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進行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已經迫在眉睫。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去引導學生接觸,理解,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巨大的財富,我們需要進行學習和傳承,在語文教學中更是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的實施研究
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已經成為了當今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一大重任。我們需要通過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不斷改革和優化,得到傳統文化的滲透。那么,我們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呢?接下來,我們來討論闡述幾個可選的策略:
(一)創設傳統文化教學的背景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知識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最為基本的一步。語文作為一門語文學科,在教學中需要進行課前的背景準備,學生才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之中。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中,低年級的學生本身的實際生活經驗有限,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的融合。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水平進行適當的傳統文化背景渲染。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教學之中,教師根據課本知識進行背景的創設,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引入傳統國畫中的畫作,聯系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更加對于傳統文化充滿興趣,更好的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
(二)多樣化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中還充滿了一定的挑戰性。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有限,這導致學生對于課堂的積極性和專注度充滿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結合傳統文化教學的引入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優化,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課堂的積極性。例如《春曉》的教學中,可以進行我國古詩的魅力講解,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充滿了興趣和探尋的意味,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朗誦,背誦和小組分享,班級展示等方式進行課文的學習。通過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的結合,多樣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更好的學習到課文中蘊涵的傳統知識的魅力,進一步增加自己對于國學的熱情和好奇。
(三)構建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活動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驗的不足以及學生的自制力存在一定的限制,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更多的“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于課堂的學習積極性。而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的認知構建需要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實現,這就需要我們也引入更容易讓學生們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得到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教學。例如,在《我愛祖國》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知識進行課堂實踐活動的構建,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和討論,引入傳統文化中各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愛國英雄的事跡,進行班級演示,角色扮演等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學習積極性。
本文進行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融合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的必要性和實際策略的分析。希望通過情境的創設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優化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陳格平.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以小學語文教育為中心[J].文教資料,2017,(06).
[2]孫瑋.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D].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長春市基隆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