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俠+鄭海珊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應用型技術人員的需要比例逐年增加,應用型院校現有課程體系急須改革,本文以金融學專業課程改革為例,進一步研究了"課·證·賽·信"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金融學;課程體系
隨著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金融在中國經濟中起到越來越重的地位和作用,在生產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應用型院校金融學專業需要培養的是高技能、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用型院校必須改變舊有的培養觀念,引進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學生的技能培訓構建必要的平臺,金融學專業現有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現代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出發,傾向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通過“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首崗勝任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出應用型院校金融學專業“課·證·賽·信”的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是對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項目化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一、“課·證·賽·信”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內涵
“課·證·賽·信”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情境學習理論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提倡教師指導下的、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 指導者、 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1)“課”。應用型院校課程體系改革,主要是仿真課程的研發與仿真實驗室的建設,建立以任務驅動型為主的“項目化”仿真實訓課程體系,創建仿真實訓中心。
(2)“證”。 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對金融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內容,加強學生考證,改革學生評價體系,采取考證與課程捆綁教學模式。
(3)“賽”。研究課程與專業賽事對接,達到“以賽促競,以賽促練”的目標。加大投入,組織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
(4)“信”。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優勢,搭建網絡技術平臺,運用“三螺旋”理論,實現政府、產業、學校的對接,“將企業項目帶入課堂,將企業項目伸延課后”,真正實現了教學服務社會的教學目標。
“課·證·賽·信”載體支撐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強調了“情境”(載體) 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
二、“課·證·賽·信”載體支撐的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全面改革教學體系
理論課和專業考證相結合,理論課做到讓金融學專業學生掌握合理利用專業知識獨立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加大實踐課的學時和力度,嚴格按照銀行、保險、證券行業崗位群的要求,分類別、分模塊進行實訓。開發了任務驅動型“項目化”仿真實訓課程內容,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教學仿真實訓課程實施模式,建立了“企業主導”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完善了仿真實訓課程管理體系,健全仿真實訓課程教學保障體系。這些必將有利于培養出與市場和企業需求“零對接”的高素質的金融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課程教學與考證相捆綁機制
實施“考證成績=課程成績”的新型評價體系,加強學生考證,采取考證與課程捆綁教學模式。隨著國家對考證的不斷規范和完善,證書也會與持證者的素質和能力成對應關系,資格證書成為求職者的“敲門磚”。因此,考證使應用型院校的學生在專業知識與社會實際之間找到了有效平衡點,有著積極的意義,它能讓高職生為自己的將來加上一個厚重的“砝碼”,使學生們適應多重性的就業形勢的需要。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上崗后需要的證書有很多,比如銀行從業資格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保險從業資格證書、期貨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等等,而學生們在校期間也學習相關的課程,例如,學生如果考下了銀行從業資格證書,可以相關的免去學生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商業銀行管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直接根據考證的成績獲得相應的學分,這樣增加了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積極性,而與課程相捆綁之后,能夠更好對考證進行監控及管理。
(三)建立培優工程機制
課程教學中實訓訓練項目以各類專業賽事對接, 實現課堂作業與參賽作品的二合一,在大賽中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檢驗了學生的專業水平,達到了“以賽促練,以賽促競”的目標。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每年定期組織金融專業技能大賽,主要是證券投資大賽,點鈔、小鍵盤等金融專業技能大賽。通過改革,以實戰實訓為核心,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素養教學,突出能力強化訓練,增強學生的口才、技能、溝通等綜合素質。并建立培優工程機制,篩選出優秀的學生,重點進行培養,推薦其參加省級乃至國家級相關競賽,比如全國的大智慧模擬炒股大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校在社會及行業內的美譽度。在大賽中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檢驗了學生的專業水平,達到了“以賽促練,以賽促競”的目標。
(四)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依托互聯網建立,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真正實現了教學服務社會的教學目標。
1、資源利用最大化
應用型院校將各種教育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傳播,跨越了時間、空間距離的限制,使學校的教育成為可以超出校園向更廣泛的地區輻射的開放式教育。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把最優秀的教師、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網絡傳播到各個專業乃至全社會,使學生們實現跨學校,跨專業、跨時間的學習。
2、學習行為自主化
網絡技術應用于遠程教育,其顯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章節開始、學習任何課程。網絡教育便捷、靈活的“五個任何”,在學習模式上最直接體現了主動學習的特點,充分滿足了現代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
3、學習形式交互化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和范圍。并且通過計算機對學生提問類型、人數、次數等進行的統計分析使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主要問題,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更新變化的更快,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優勢更加明顯。
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為本職責使命。它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它側重于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構建工作過程的“課·證·賽·信”課程體系,就是在探索“課?證?賽?信”等職業環境平臺的嵌入建構,這將加大了對項目化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面,豐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環境下課程體系的內涵,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成為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改革研究的有益補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