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悅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0)
從崔鶯鶯到杜麗娘,在禮教的長期束縛下,處于弱勢的女性群體愈加強烈地渴望名正言順地滿足自己合理的感情需求。《西廂記》中,鶯鶯本是萬里挑一的女子,卻被父親做主,許配給不學無術的表兄鄭恒,這是門第觀念造就的不幸。鶯鶯第一次見張生,便對他動了情,可是礙于身份,只能暗送秋波。她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心口不一的表現反映出她內心的矛盾糾葛。盡管對于“簡帖”一事,鶯鶯心知肚明,在紅娘面前,卻硬要擺出局外人不知情的姿態,端著大小姐的架子:“小賤人,這東西哪里將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我幾曾慣看這等東西?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1待紅娘要去稟告老夫人了,她才立刻軟了下來。用四句詩給張生回信,對紅娘也有所提防。這一頗具喜劇性的情節表現出鶯鶯內心的憂慮與戒備。
老夫人要求張生必須進京應試,考取狀元才能迎娶鶯鶯。鶯鶯對功名利祿本不在意,她想要的只是純粹的愛情,更何況這一別離又為鶯鶯與張生的愛情埋下隱患,增加了不確定性。然而,面對母親開出的條件,鶯鶯選擇承受,而沒有不顧一切地反抗。可見,盡管鶯鶯已敢于突破陳規舊俗,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主體意識逐步覺醒,但她仍要以一定的妥協為代價換來幸福的結局。
在元代,《西廂記》是才子佳人劇的最高成就,此后多有愛情劇以此為范本。至明代,《牡丹亭》問世,在一些方面對《西廂記》有所突破。鶯鶯的追愛之路,盡管坎坷不平,但她的壓力主要來自母親的嚴加管束。而《牡丹亭》中杜麗娘追求愛情面對的艱難險阻則更為復雜,她的反抗也更加徹底。《驚夢》中,杜麗娘第一次感受到青春的美好。然而,她只能呆在深閨中,生命的光澤黯淡。杜麗娘開始思春,甚而成疾。春香知道了小姐的秘密,在夫人的拷打下說了出來。然而,夫人雖能理解女兒,但迫于禮教的壓力并不能做些什么。為實現“至情”的追求,杜麗娘喊出了“寧不做杜家女,也要作柳郎妻”2的心聲,超越生死的愛情,極具震撼力,又顯得如此悲壯。面對愛情,杜麗娘不曾有忸怩之態,不像鶯鶯先前那樣端著架子“以假亂真”。最終,轟轟烈烈的愛情得到了皇帝的認可,《牡丹亭》以大團圓結局告終。
在兩部劇作中值得關注的另外兩位人物則是以貼身丫鬟身份出現的紅娘(《西廂記》)與春香(《牡丹亭》),她們各具個性。《西廂記》中,紅娘是促成鶯鶯與張生愛情修成正果的關鍵人物,也是溝通鶯鶯、張生、老夫人的橋梁。她在“賴簡”、“拷紅”等具有轉折意義的情節中發揮重要作用。當鶯鶯“賴簡”時,奉老夫人之命監視鶯鶯的紅娘對小姐并非一味服從,而是以告訴老夫人相威脅:“姐姐休鬧,比及你對夫人說呵,我將這簡帖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3逼著鶯鶯表露真情。紅娘還常常暗中傳遞信息,幫鶯鶯和張生打掩護,后又在老夫人面前據理力爭,頗具膽識。在這一過程中,鶯鶯時有顧慮,而紅娘則顯得十分果敢。
《牡丹亭》中,春香卻沒有紅娘那般端莊沉穩,她更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無法理解小姐內心的苦悶,多以插科打諢的形式表達不滿,出于本能地反抗傳統道德而非源于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春香將杜麗娘引向花園卻無法理解小姐內心對自由的渴求,于是當她“引路人”的任務完成后,在全劇的后半段便出現得很少。紅娘與春香兩個人物形象作為各自小姐性格的補充和對照面在推動劇情發展上實有特殊意義。
明代中葉,政治上出現新動向,經濟上新的生產關系逐步開始影響社會生活。“在蘇杭的一些絲織業,廣州的冶鐵、鍛造業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作坊,他們的出現標志著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出現,而如何使傳統的儒家思想與新的時代相適應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4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曾說:“由于漢族與異族、皇權與紳權、都市生活與鄉村生活、市民與士紳之間的種種沖突,社會生活在王陽明生活的正德、嘉靖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可是,在社會化生活的同一性在逐漸喪失的時候,思想的同一性卻依然存在,那么思想將如何有效地回應和療救這種危機與變化?這就是當時士人的普遍的緊張與焦慮。”5“為了解決這種焦慮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之‘心學’”6,泰州學派又在王陽明的基礎上對“心學”作了進一步闡釋,提倡自然,肯定人的欲望,更加符合普通人的需求。湯顯祖深受“王學左派”的影響,嘗試探討人性之善、惡。他認為“人生而有情”,“性乎天機,情乎物際”,“性無善無惡,情有之”7。他一方面認為人應當率性而為,適應天性,另一方面又始終希望“情”與“理”能和諧統一。因而,他在承認“人欲”的同時,又希望對人的欲望加以束縛,《牡丹亭》就在這樣的思考中產生了。有學者認為,“《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就是湯顯祖‘情’與‘理’矛盾沖突的產物”8。杜麗娘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一方面體現出“至情”戰勝了所謂“天理”,另一方面死而復生后奉旨成婚,則是對禮教的妥協。在新的哲學背景下,湯顯祖在作品中呈現了自己對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如何妥善處理人性與天理之間的矛盾關系在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之際則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1.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下編.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
2.歐陽光主編.元明清戲劇分類選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
3.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下編.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3.
4.余何.大時代背景下創作主體意識的嬗變——以崔鶯鶯,杜麗娘,李香君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1期:178.
5.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92.
6.余何.大時代背景下創作主體意識的嬗變——以崔鶯鶯,杜麗娘,李香君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1期:178.
7.郭英德.明清傳奇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51.
8.余何.大時代背景下創作主體意識的嬗變——以崔鶯鶯,杜麗娘,李香君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1期: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