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斌 史 燕 (青島理工大學 266000)
膠州市位于山東省東部,山東半島西南部,膠州灣西北岸,隸屬青島地區西部。歷史上這個地區是萊夷之地,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宋代之后戰爭和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當地人民舉家外遷,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由此,民間剪紙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明初,出于軍備與經濟發展的考量,執政者從各個內陸地區往沿海方向調整人口。全國各地的移民帶來了各地不同的民間剪紙藝術風格,這使得青島民間剪紙不僅僅是上古古樸粗獷的藝術傳承,也增添了些許靈動。明代嘉靖十四年,貫穿膠東半島的膠萊運河重新開通,不但促進了沿海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從而為青島剪紙帶來了南派的藝術風格。這使得它區別于山東渤海灣區域粗獷的風格,更多的是山東膠東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特色。
最早,剪紙多是用于喪葬場合,人們用紙做成各種動物和人像在死者葬禮上燃燒或給死者陪葬,以寄托對死者的哀思和對死者再生后生活富足的期盼。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剪紙素材囊括了喜喪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表達對死者的祈愿,到婚慶嫁娶的祝福,再到對世俗生活場景的描繪,剪紙從特殊的場合延展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據史料記載,膠州剪紙可追根溯源至東漢時期,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剪紙在膠州初現雛形。清末民初,膠州出現了一位代表中國剪紙藝術水平的剪紙大師高友三,他創造性得結合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刻線桃色效果和中國畫的意境感,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首創“彩色剪紙窗花”——具有構圖對稱、內容豐滿、色彩絢麗的藝術特點。改革開放以來,膠州剪紙藝術蓬勃發展,剪紙藝術創作研究隊伍日益壯大,推出一批優秀成果,先后組織出品了由《中國?膠州剪紙》四卷本套冊、《秧歌人物》、《膠州八角鼓》等一系列具有膠州民俗特征的剪紙。膠州也被賦予了"中國剪紙之鄉"的榮譽稱號。
作為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的剪紙,根據考古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剪紙作為傳統的民間技藝,有別于一般的非文化遺產,沒有繁瑣的技藝流程和規范。
膠州剪紙的工具與各地剪紙相差無幾,一般分為主工具和輔助工具。主工具主要是指剪刀、刻刀、蠟盤。輔助工具一般是指輔助特殊形狀剪刻時的工具,如打孔器。
剪紙的材料由原先的傳統宣紙,逐漸發展為藝人可向廠家定制相關要求的紙張,比如雙面萬年紅:特點是雙面紅色、防水、保存時間長、相較于傳統紙張略厚;也有與時俱進的磁力貼材料:特點是新穎、方便粘貼,但因過厚多用于機器剪紙。
膠州流程簡而言之可概括為兩個詞:確認圖樣,剪紙。在開始剪紙之前,藝人會確定剪紙用途,根據用途來確定作品里面涉及到的圖像符號和風格,然后畫出所需圖樣,根據圖樣的實際情況進行剪或者刻。旁人對剪紙多有誤解,認為剪紙僅僅只是指用剪刀剪裁出來的作品,但實際剪紙作品多是剪、刻相結合的。
一副作品做好后,大多需要復制。傳統的方法是用“蠟熏”,將圖案“復印”至空白宣紙上。首先,將宣紙打濕,用原作品固定至宣紙上。(沾濕的宣紙具有一定的黏性)其次,點燃蠟燭,“熏烤”固定作品的那一面宣紙,利用蠟燭的黑煙來繪制圖案。最后,陰干完成后的宣紙,開始剪刻。隨著現代復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蠟熏”技術被復印機所替代,僅有傳統藝人在沿襲這一技藝。
剪紙素材一般以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作題材,表達對所見物像最簡單最直接的情感。膠州剪紙的素材多來自膠州傳統的民俗文化,如膠州大白菜、膠州秧歌、膠州八景等;也有時事生活的反饋,如以奧運為素材的作品。
《趵突泉》,高友三作品,單幅刻紙。以剪刀和刻刀為畫筆,繪制出了一幅生活場景,畫幅精巧,線條細膩流暢。在小小的幅面上,不僅有景點、還有觀景的人,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景點中,整個畫面寧靜而又熱鬧,表達了藝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歌頌。
《膠州細欞窗花》,膠州剪紙門類之一,大都是“上下分層立體式”構圖,就像一顆生命之樹,互不遮掩,紛呈展開。窗花結構分為三層,每層當中納入一主題元素,相當豐富,而且虛實有秩,層次分明。民間藝術的率真直白、浪漫自由,在膠州細欞窗花中得以充分表現。
剪紙作品大多出自鄉村婦女與民間藝人之手,多是婦女農閑之余的消遣的方式,膠州話稱之為“伎倆人”,古時也有以此來判斷未出嫁的閨女是否賢惠的標準之一。也正是因為“眾人皆會”但非正業的特點。剪紙多存在著“易學”,“不精”的尷尬情況,膠州剪紙也是如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小農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剪紙所依附的良好土壤發生了質的改變。
如今的膠州剪紙已經被納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亟待搶救和保護的項目之一。它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和傳承形式的困境,也正是我們在保護這個非遺文化中所要考慮的。
如今各地的剪紙文化出現了融會貫通的現象,傳統的剪紙素材融入了更多與時俱進的因素,剪紙材料也由單一的宣紙轉變為多元化的材料。剪紙的作用從簡單的裝飾性衍生出更多工具類的作用,比如用于蛋糕的裱花。隨著新技術的引進,膠州的剪紙環境重又迸發出了生機。同時,膠州剪紙也開始走進校園課堂,這不僅拓寬了膠州剪紙的生存空間,還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們中國傳統美育價值的熏陶。我們相信膠州剪紙會在生機迸發的今天探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發展道路。
[1]代江濤.從青島民間剪紙藝術看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研究[D].山東大學,2008.
[2]張珍.中國傳統民間剪紙與藝術設計.[D].淮北師范大學,2010.
[3]劉金平.膠州細欞窗花:剪出來的藝術.[J].走向世界,2009(26).
[4]徐靜.淺論剪紙藝術的起源與審美.[J].名作欣賞,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