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全 (東莞展覽館 523000)
2004年,東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目前,東莞已建成博物館54座,其中市屬博物館8座,鎮(街)屬博物館10座,非國有博物館36座。
對于東莞來說,改變的不僅是博物館的數量,博物館的使命感隨著時代的改變,也催促著每一位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與時俱進。作為博物館的一名布展人員,在這十多年間,深切感受到布展理念、方式和媒介的變化。本文嘗試總結這十多年來自身的工作經驗,淺談東莞博物館新生態環境的變化對布展工作人員角色轉變的影響。
博物館從征集、收藏、陳列和研究的功能,到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社會公共機構。在2018年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上提出:博物館應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等方面要發揮重要作用。布展人員也相應地從單純的把展品放出來、重點挖掘展品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觀眾的互動感到引導觀眾對美好生活審美潛力,工作理念不斷改變。隨之而來的,更有綠色布展、互聯網+、新媒體、布展智能化等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布展理念,不斷地催促布展工作人員在思維理念上的更新換代。
例如,2017年廣交會的主題之一就是綠色布展理念,展會提倡在布展過程中,盡可能地使用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新型環保型布展材料。以前布展都是采用傳統木板,現在改為鋼材鋁材和一些可循環利用的軟布、布展的時候幾乎不會產生任何噪音、氣味、粉塵、也沒有大量垃圾產生,使用LED光源,節能高效等途徑,真正地踐行國家綠色發展的理念。
布展媒介包括布展對象、布展設備、布展技術、布展空間等,布展生態的改變,間接或直接地改變布展人員的布展能力、布展行為以及布展手段。
傳統的布展對象,更多的是趨向于文物,包括青銅、陶瓷、玉器、書畫、雕塑等,此類文物多數靜態布置,文物本身放置的狀態是靜態,布展期間基本放于展柜內無需再移動。但隨著展覽對象的多元化,特別是裝置藝術的日常化,布展對象呈多元化,如2017年《中國抽象藝術(東莞展)》,除了靜態的畫作之外,我們為營造氛圍,布置粗大麻繩(在展廳半空)、半圓形銅鏡(放置地面),這極大地要求布展人員需要足夠的空間立體感、物理原理以及了解不同領域的常識等能力要求。
布展設備重點指布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從最開始自己做的竹子標尺、卷尺到現在的激光測量儀;從傳統手動開關展柜到智能遙控展柜。布展需要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科技智能化專業性要求隨之而來。設備的更新換代,在某一方面解放出更多的傳統布展人力,使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到科研、專業性的提高中。
東莞從制造到智造, VR、體感、無人機、多媒體、3D展示、數控沙盤成為了博物館的常客,布展人員對此類展示技術的掌握無可避免。例如,東莞展覽館基本陳列《千年莞邑 制造名城 活力之都——東莞城市發展之路》中,經濟篇可以說是聚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東莞制造,把東莞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融入了展覽當中。現代新科技演繹:3D打印技術演示、智能機器人現場揮毫、機器人跳舞、松山湖全景VR;有趣刺激的互動體驗:“空中遨游”東莞體感、小車模擬駕駛、體育競技游戲、綠道平衡車體感漫游。以前展品放在對的位置,對布展人員來說,布展工作已結束,但這些新布展技術的產生,讓布展工作成為了一個持續的工作,時時刻刻需配合展覽內容,掌握現代的智能技術,隨時需要為觀眾展示,是新環境下布展人員的新命題。
布展空間,區別于往常的傳統空間,現代布展空間更講求空間能量,我理解為通過場景、聲光電營造的氛圍,使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把作者的“感覺”傳遞給觀眾,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和認同感。《中國抽象藝術(東莞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抽象作品展,需要觀眾帶入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去體會,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布展過程中,為了營造這種虛無空靈感,我們首先是選擇了與展覽氣質相配合的空曠的音樂,營造空靈的氛圍;其次,利用10個遙控燈,在部分的展廳,投射出忽明忽暗的淺藍色光,明滅間如真如幻,引人入勝;最后,在地面放置半圓形鏡子,觀眾走進時身影會反射在鏡子里。空間充滿哲思的能量,讓抽象展的概念得以升華。在我看來,這個內容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如何使展覽空間更具有空間能量,對布展人員來說,確確實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三秦華章 光耀四方——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展覽利用四種顏色版面、網格布區分展覽中四個朝代的內容,利用色彩(視覺效果)達到空間區分的效果,也是空間能量轉化的一個例子。
場景還原也是空間能量的一個途徑。文物脫離了原始環境,擺放在另一個空間,難免會失去原本的韻味。所以布展時需營造有“溫度”的認知環境。《史前文明——甘肅彩陶展》我們根據個別彩陶出土時的場景,找到相似的泥質,作為鋪面,再把文物放在上面。《神秘的契丹——遼代文物精品展》為了讓文物在草原的環境,我們特意在布展時加入了大型蒙古包、假草地、草原照片做仿真場景,觀眾如臨草原,非常容易有代入感。
過去,內容編寫、形式設計、布展人員三者的工作基本是獨立的,布展人員基本不參與內容與形式的工作,只是在文物到場后,作為一個獨立的團隊,承擔布展的工作。如今,布展人員逐漸參與到以上兩個內容中,為內容和形式設計提供自己專業的建議、意見,如在布展材料、布展線路、布展障礙等方面,使得布展內容更貼切,布展效果更有效,展覽實施更合理化,大大地提高了展覽實施的可操作性。布展工作已然不是一個能獨立完成的工作,布展工作人員必須投入到團隊中,參與到每一個環節,發揮自己的特長,布展團隊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時代高速發展,博物館行業煥發生機。社會觀念、科技進步、生態隨著社會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博物館行業的風向。博物館在傳統的使命——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依然沒有改變,新的行業功能——引導人民群眾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催促著博物館的每個工作人員觀念的改變和更新,作為一名布展工作人員同樣需要面對這樣的挑戰。
布展工作人員不再是純粹是體力活,而是需不斷適時進步,在能力上不斷綜合化、全面化,在審美情趣上更意境化、高尚化,團隊溝通緊密化的綜合性強的崗位。東莞博物館生態環境的變化要求布展工作人員角色的轉變,我相信,這肯定是一個互相促進的良好生態。
[1]韋加力.《談談紀念館的陳列布展》.《才智》 ,2012年08期.
[2]王劍昆.《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及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布展方案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論文,2014年.
[3]徐煜輝,黎麗.《區縣城市規劃展覽館布展策略研究——以重慶市區縣展覽館為例》.室內設計 ,2013年01期.
[4]方勤.湖北省博物館概覽.文物天地,2016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