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全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29)
德國是較早發展高速列車的國家,其國內型號為ICE即城際列車。并于年創造了時速40公里的紀錄,打破了當時世界最高實驗速度,而后ICE高速列車開始在世界嶄露頭角并被各國所引進。N+P是德國著名的設計公司之一,其專長于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例如:交通工具;電子產品設計;該公司主要負責高速列車的內飾設計。處在一個以現代主義設計作為發源地的德國,深受德國烏爾姆學院理性主義的影響,公司毫無例外的遵循“功能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功能”的理念。德國人的設計理念富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使其具有強烈的科學性,并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對設計進行優化,形成高度的系統化。我們從德國高速列車的內部座椅的形式上來看,會大量的使用基本的幾何體作為元素,沒有過多的裝飾,極大的側重于座椅的功能的層面,座椅線條整體十分的硬朗,棱角分明,讓人覺得肌肉感很強從色彩上來看,從色彩層面來看,從座椅采用大量單一的黑色或者深藍色,相比較國家的座椅而言,顯得略微單調缺乏生氣。
法國TGV客車是由阿爾斯通公司和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設計并制造的,從車廂內部的外觀和室內設計來看,有著濃重的民族特性,有著法國特有的個性、浪漫、崇尚自由等特點。法國的列車設計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形體上流線感、運動感很強,造型多變,為了避免單板局部采用了不對稱的設計,在座椅的色彩運用上大量的使用紫色和紅色等顏色,并且交替使用顯得十分的活波。但是法國高速列車的車廂較為狹窄,對于歐美的高大身材會時常顯得擁擠。
從新干線的整體設計上來看,是一種素雅、簡潔、柔和、實用的設計,使得人的心情平和而愉悅,這從日本動車組的內飾中能看到日本的設計師從本國的文化入手,充分發揮了本國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日本高速列車是首次提出特等艙概念的國家,它位于列車的第一節車廂,其整體的設計瞄準的就是高端和品質。比如坐墊采用全真皮配深色純木質的座駕,并且其擁有全自動按摩系統。其它的配置有閱讀燈、無線網絡、電源、智能化控制設備等。
品牌文化是指通過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賦予品牌深刻的文化內涵,建立起獨有且鮮明的品牌地位,通過各種手段去給用戶灌輸特有的品牌信仰,從而形成一種品牌的忠誠。這種概念多見于現如今的企業。而對于高鐵而言,高鐵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同時具備著高新技術以及自主研發的屬性,其更多的是帶有一種國家的屬性,是一種國家級的標簽。我們從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的高速鐵路內飾分析中能夠看出,雖然同為高鐵,這種功能性的產品卻各自帶有一種極其強烈的文化符號,中國現如今擁有的CRH系列整體的功能性要大大強于裝飾性,很多設計都是出于國外設計師之手,而這些設計師在設計時功能和造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因為當所有造型和行成于一體時,設計中的亮點才會突出出來,不會顯得過于突兀,也不會覺得沒有理由。但是如果我單獨提出來,就好像搭配錯了衣服。例如:在現如今座椅是由意大利公司設計,在座椅的最靠外側有一個牛角狀態的小扶手,這個扶手可以掛包或者衣物,可是把它單獨放到了列車座椅上卻沒有了原本的那種趣味性了。由產品找到文化,進而設計出文創產品。
中國從來不缺乏樣式設計,設計過程當中應該更多的運用中國傳統經典的材料、顏色、紋理等多維度的角度去進行設計。例如可以通過面料上紋理的變換,與行李架或者扶手上使用不同的竹材料和木材進行搭配,通過生物類材料與金屬人工材料特性上的對比,達到營造特殊空間氛圍的效果,同時簡化車廂內其他的座椅的造型設計,在中國可以說無竹不居,竹子因其加工工藝多樣、彈性極佳、可快速再生。可持續等特點而被大量的推廣。與木頭相比,其生長速度較快,價格也相對便宜,重量也相對較輕。與金屬材料相比,眾所周知竹子比鋼材更有彈性,比如在臺風過后鋼制的腳手架會發生坍塌,而竹制造的會依然屹立不倒。
如果說在品牌塑造中,視覺不應當成為一種主要的手段,中國從來不缺乏自己的文化圖案。中國著名的家居設計師朱小杰認為中國從來不差設計,現在的中國人差的是生活方式。在《熱乃中餐婚》文中就提到了中國人的熱食習慣就由來已久,高鐵原本的很多設計模式是參考了國外的,因此在行為模式上依然是原本的西方飲食習慣。因此,就熱食而言車廂內對于熱飲、泡面等熱性速食的關注很粗糙。
高鐵正在成為多數中國人的首選出行方案,其便利性和準點率有目共睹。由于我國的高速鐵路是一只迅速成長起來的產品,其發展的歷史短暫,很多的座椅設計是大批量的引進國外。近些年高鐵已經上升到了國際外交與交易的層面,國內的高鐵座椅外觀設計研究工作依然不是很完善,缺乏系統的理論來進行指導。
[1]葉彪.客車乘客座椅的乘坐舒適性[J].客車技術與研究,2012(22).
[2]支錦亦.談人性化的鐵路客車內環境的營造[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08).
[3]陳祥.我國硬座車廂座椅設計——人機工程學應用的探討與展望[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23).
[4]支錦亦.鐵路客車內部設計的發展趨勢[J].技術創新,2006(02).
[5]羅珊珊.談利用中原地域文化開發美術課程資源[J].開封教育學院報,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