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平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214153)
我國的蘇南地區(qū)是燦爛的吳文化之鄉(xiāng),其豐富的傳統(tǒng)民俗圖形元素,可謂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如傳統(tǒng)建筑群落中的磚雕、洞門、屋檐、花窗等等;傳統(tǒng)織物中的蘇繡、云錦、藍印花布,還有無錫的惠山泥人、蘇州的泥塑、玉雕,以及金壇的刻紙、丹陽的面塑、桃花塢年畫等等,這些獨具蘇南地域特色的民俗圖形文化資源,將蘊藏著吳地人民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更是民族精神的精彩寫照。本文將立足蘇南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產生與發(fā)展,從多視角來進行挖掘與探析,為來更好的反映蘇南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特點及應用范圍,為傳承和發(fā)展這些優(yōu)秀民俗文化做出有益的探索。
在傳統(tǒng)民俗圖形領域,民俗圖形所傳達的“吉利”、“祥瑞”意義,在建筑物、日用品、藝術品中應用廣泛。如蘇南古建筑殿庭正脊正中往往采用“福祿壽”三星高照吉祥圖案,來寓意富貴、祥瑞、長壽。將傳統(tǒng)民俗圖形應用到建筑物上,一方面體現(xiàn)在裝飾美化上,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豐富的文化寓意上。建筑裝飾與民風民俗關系緊密,在建筑裝飾上,民俗圖案的運用,既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深刻寓意,又成為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
蘇南古建筑所采用的裝飾民俗吉祥圖案,立意新穎、構思巧妙、外形美觀、寓意深刻,堪稱一絕。在蘇州獅子林屋脊裝飾手法上,作為蘇南典型的古建筑,其殿堂和廳堂的正脊,往往采用滾筒、瓦條、亮花筒、字碑等構成,而正脊部分,多采用獨具蘇南特色的民俗泥塑圖形。如在將軍門屋頂正脊位置,采用魚龍吻脊,下面布置祥云圖案,代表著祥瑞之兆。在轎廳屋脊部位,也采用民俗圖形設計,取五套龍吻脊,周邊設計有的金錢文、銀錠紋。金錢中的“錢”與前諧音,寓意錢在眼前;在東脊部位,采用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泥塑裝飾,張飛持矛面南方,關飛持刀面北方,西脊部位,同樣飾以三國故事泥塑造型。在大廳屋脊部位,正中同樣飾以五套魚龍吻,而周邊飾以牡丹花圖案。屋脊正中,設置“八仙過?!蹦嗨茉煨停恳晃幌扇司址ㄆ?,腳踏祥云?!鞍讼蛇^海”是中國民間令人傳頌的八位神仙,每年三月十五,要赴瑤池參加蟠桃會,為王母娘娘祝壽。
通常而言,傳統(tǒng)古建筑中的民俗圖形,必然有其吉祥之寓意。傳統(tǒng)民俗圖形中,鶴為仙禽,寓意吉祥;鹿與祿諧音,寓意福祿。在大廳屋脊脊后部位,設置“福祿壽”三星圖案,不過,在東西兩側的裝飾上與轎廳不同,東側繪以仙鶴,西側繪以梅花鹿,兩者合成“鶴鹿同春”的裝飾效果,寓意更加豐富。我們從蘇南古建筑傳統(tǒng)吉祥圖形的應用中,發(fā)現(xiàn)民俗圖形在人們的生活中較為普遍,且世代相傳,其中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蘊,與其圖形、造型、結構等相互融合,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群芳中的一朵奇葩。蘇南地區(qū)形形色色的古建筑,對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展現(xiàn),流露出蘇南地域人民對生命、對生活、對幸福的贊美與熱愛,也成為民間藝人發(fā)揮其獨特想象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不竭財富與源泉。
中國的刺繡是一門傳統(tǒng)技藝,其獨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融合,成為反映地域文化風格的特色載體。蘇南的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源自江南水鄉(xiāng)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借助于刺繡技藝與圖形的象征意義,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希冀。從蘇繡的分類來看,有服飾類、生活類、布藝類等。如鞋帽、裹肚、圍嘴等服飾刺繡;香囊、錢包、扇套、掛件等生活類刺繡;虎枕、魚耳枕等布藝類刺繡等。這些不同的刺繡,在圖形的裝飾性與實用功能上,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尤其是在圖形的造型藝術上,更是賞心悅目。
蘇南刺繡中的圖形,通常為多個形象要素的整合,利用不同的空間布局,來實現(xiàn)主次、靜動、疏密的巧妙架構,突出中心主題,又融入了色彩對比與調和。如“鳳戲牡丹”主題蘇繡,將“戲”字作為表達的主題,以鳳凰的婀娜多姿,來刻畫牡丹的雍容華貴,并重枝葉、花草間突顯主題。還有“五谷豐登”類主題蘇繡,其整體往往以圓形為結構,融入了梅花、五谷、蝴蝶等元素符號,在中心設計“宮燈”元素,利用“燈”與“登”諧音,來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盼。蘇繡的圖形元素很多,而不同的裝飾元素,其形態(tài)變化多樣,利用形與輪廓的結構關系,或契合、或穿插、或迎讓、或首尾呼應,折射出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對完整、圓滿的審美心態(tài)。挖掘蘇繡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造型藝術,可以概括為生動夸張、淳樸稚趣。蘇繡中的民間圖形,其風格生動、活潑,創(chuàng)作者在選取圖形要素時,往往隨物賦形,借之來表達豐富的寓意。
在手法上,要么采用夸張、變形手法,使其在不脫離實物外形的基礎上,融入了想象力,以夸大某一特征來展現(xiàn)鮮明的個性。比如在蘇繡中,采用的動物紋樣圖形上面,往往輔以花草、蔬果等植物紋飾,既有豐富的想象力,有契合了藝術夸張手法,更具視覺感染力。當然,傳統(tǒng)民俗圖形中的造型觀念,往往體現(xiàn)了普通勞動者的美好祝愿,更貼近生活,帶有純真的稚趣美。如在一些蘇繡傳統(tǒng)民俗圖形中,對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模擬,從藝術化提煉中來表達熟悉的、直觀的生活,也展現(xiàn)了普遍勞動者內心最為樸實的想法。如“一路連科”蘇繡圖形造型設計上,將蓮花、蘆葦?shù)瓤此茻o關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采用夸張手法來表達百姓對科舉仕途的希冀,希望高中狀元的美好愿望,這些生動、傳神、樸實的表達方式,更具有鮮活性。
在我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中,藍印花布以其古拙的圖紋、質樸的色彩、素雅的風韻而享譽海內外。無錫的藍印花布,以手繪、手織、手染為特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無錫地區(qū)環(huán)境土壤、氣候適宜棉花生長,早在元代,松江人黃道婆將棉紡技術傳入江南,開啟了江南棉紡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無錫當?shù)?,藍靛草廣泛種植,為藍印花布提供了豐富染料。同時,藍印花布透氣、耐磨、吸汗等特性,成為江南地區(qū)家庭生活的重要必需品。
從藍印花布的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設計與應用中,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表達了人們的情感,也利用其文化喻意,成為祈福納祥、崇尚繁衍、傳遞情懷的重要民俗載體。對吉祥文化的追求,源自古代先民的樸素的自然觀。將吉祥文化上升到裝飾圖形符號上,往往又延伸出諸多美好的愿望。如祈福、保平安、避兇禍等。在傳統(tǒng)民俗圖形運用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成為世代相傳的紋飾象征。如在藍印花布中,“魚”與“余”為典型的圖形符號,“蝙蝠”與“?!蓖?,“壽桃”與其他紋飾相組合來代表長壽,還有鶴鹿同春、鯉魚跳龍門等等符號,在紋樣構思構圖上,藍印花布民俗圖形結構嚴謹,在點線面上注重疏密結合,也讓藍印花布顯現(xiàn)出別樣的祝福之意。在古代民間,對生殖的崇尚,延伸出對“天地”、“陰陽”的民俗觀念。同樣,在藍印花布的圖形符號中,“麒麟送子”就是典型的生殖崇尚。麒麟為仁獸,代表吉祥,童子手持蓮花,代表有子嗣。相關體裁的圖形寓意,還有松鼠葡萄、蓮生貴子,瓜瓞綿綿等等,將蓮、石榴、葡萄、瓜果多子的植物,作為對子孫滿堂的象征愿望。
在藍印花布的圖形運用中,也往往將生活中、勞動中喜聞樂見的事物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對自然的觀察、提煉出圖形符號,來表達對生活、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在當代設計領域,對傳統(tǒng)藍印花布圖形符號的運用,如植物花卉、飛禽鳥獸,以及人物形象的借鑒,同樣寄寓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如在“花開滿園”中,其運用了梅花、蘭花等植物造型,表達無錫農人質樸的自然審美觀。
在蘇州民間藝術中,桃花塢木刻年畫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承載著吳地群體意識的歷史傳承,更在民俗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桃花塢木刻年畫是吳地“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蘇州民俗百態(tài)的歷史演變中不斷沉積,也逐漸形成更為多樣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意境。
早期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在畫面處理上講究雅致,特別是蘇州畫工、畫家不懈努力,從題材上、技法處理上、色彩運用上都融入了傳統(tǒng)繪畫元素,使其景物展現(xiàn)寫實風格,色彩表現(xiàn)細膩特色。如乾隆年間的《三百六十行》,以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為傳承,融入西洋繪畫的明暗透視技法,展現(xiàn)了蘇州古城的繁華,整個作品構圖宏大,景物繁多,表現(xiàn)細膩,溫婉雅致。后期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因社會動蕩,逐漸走出精雕細刻的市民欣賞范疇,以迎合底層群眾生活與信仰的生產、生活習俗為主,如節(jié)慶、農閑、祝壽、婚喪嫁娶等民俗風格。在色彩上強調鮮艷、明快,在構圖上突出主體,善用夸張手法來增添意趣。如《財神》、《一團和氣》、《門神》等獨具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符號的桃花塢木刻年畫,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廣受民間喜愛。
從桃花塢木刻年畫民俗圖形內涵來看,其文化符號表達了蘇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禳兇祈吉的愿望,也成為江南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寫照。如《水鄉(xiāng)四季圖》、《小巷吳歌》等以吳地生活情景為主題的桃花塢木刻年畫,選材上有小橋流水,黑瓦白墻,這些獨具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展現(xiàn)了桃花塢民間藝術拙樸的生活情致,也給人民帶來了精神與歡娛之樂。同時,在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圖案意境表現(xiàn)上,強調“形”未滿而“神”滿的藝術特色,無論是諸神形象、民間傳說人物,還是戲曲角色、仕女娃娃,其造型夸張,突顯了歡樂祥和氛圍。作為一種來源于生活,創(chuàng)造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形式,桃花塢木刻年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獨具文化意境審美的吳地傳統(tǒng)民俗圖形藝術特色。
蘇南是我國重要的民間文化藝術發(fā)源地,在其豐富的傳統(tǒng)民俗圖形運用中,既融入了實用性,又涵蓋了審美性,并以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表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與其民間地域文化的傳承具有關聯(lián)性。這些民間的服飾、宅居、器具等內容,與蘇南民間生活、生產勞動、居住習俗等等緊密相連,無疑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傳統(tǒng)民間社會生活,以及廣大吳地民眾的民俗觀念相符合。傳統(tǒng)民俗圖形豐富的形態(tài)與文化特征,雖然滋生于民間生活,但卻反映了當?shù)孛袼资孪蠛兔袼仔膽B(tài)。且不論其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但就其豐富的寓意、象征意蘊,更是古代蘇南人民對真、善、美的質樸追求。今天的我們,要認識到傳統(tǒng)民俗圖形的人文價值,從源頭民俗的形式、規(guī)則、應用范圍、文化寓意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系統(tǒng)性研究,來增強民族自信,來傳承民間特色文化資源。
[1]鄭蓉蓉,王欣.傳統(tǒng)蘇繡藝術特色研究[J].現(xiàn)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6,31(06):223-226.
[2]朱年.蘇州獅子林屋脊裝飾[J].東南文化,2000(02):110-113.
[3]劉耕田,劉港.藍印花布:講述那抹未曾遺忘的“藍”[J].走向世界,2017(49):82.
[4]郎家麗.“南京泥人”的歷史源流及其藝術特色[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4):205-210.
[5]金利.中國傳統(tǒng)民間圖形符號初探[J].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5(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