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4123000)
要回答“豐裕社會如何通過設計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這一問題,首先我們要對問題有一個限定。如何界定豐裕社會?這個社會有什么特征?設計是什么?或者說設計能否對環境與發展這一關系產生作用?環境與發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它們要達成什么樣的關系?
“豐裕社會”一詞最早出現于加爾布雷斯的《豐裕社會》一書。作者認為二戰后的美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已經進入豐裕社會。書中并沒有對“豐裕社會”提出明確的判定標準,只是以一個時間為界定,但之后學術界普遍將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西方視為豐裕社會。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后的20世紀50年代…因此,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把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稱為’豐裕社會’”1
新華字典中對“豐裕”一詞的解釋是:“富裕;富足:生活富足”。
綜上,本文中的“豐裕社會”界定為:社會整體上人民生活富足,物質充裕(并不代表不存在貧窮)。
所謂“環境”在生態學中的概念是“生物有機體的外界自然條件的總和。”2其中不僅包括自然環境對生物有機體的影響還包括生物有機體自身的影響和作用。人類環境即指人類生活和存在的外界條件,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所謂發展,即人類的發展——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對社會環境的發展,人類的發展是人類對文化的創造。“廣義的綠色文化為人類與環境和諧共進,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3。
綠色文化、綠色文明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的最佳狀態。
“設計”一詞,古已有之,各家各派對其定義有所不同:有的認為是為解決問題所作的方案;有的認為是機械化大生產情境下,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所做的創造。概括來說,設計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要考慮:技術、藝術和市場。
“設計”是設計師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物質資料進行的創造,它不僅僅是物質創造,也是一種文化創造。“設計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設計可以引起連鎖反應,好的設計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4因此,設計可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影響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物質充裕,人們對設計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的愿望會上升到精神層面。從審美趣味、設計風格都會在消費市場體現,從而體現在設計上。而設計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社會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當市場對設計的功能性的需求減弱時,設計會自動偏向到其文化性。在設計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思維過程中,形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的藝術美學,從而逐漸將人們的審美觀念向綠色文化引導,影響設計的消費市場,形成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圈。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物質性和功能性無疑是首要需求。現代主義設計在內容上已有機械化大生產的特征。與科學和技術的結合,是設計的特點。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應充分發揮科學和技術的作用,設計綠色環保型產品供人們使用。以設計師和產品為導向,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建設綠色文化。
“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這個概念在中國的普及大致始于“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的頒布。而放逐于人類社會,這是任何時候都要考慮的一對關系,從生態、社會、文化等角度都有不同的含義。在豐裕社會的語境下,以設計為手段來處理這對關系是一個新穎的課題。
豐裕社會,依然有貧困的地區,應該給予不同的建設方案:運用設計的社會影響力,在經濟發達地區,發揮其藝術、思想和審美的作用,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市場,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綠色文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運用設計的技術力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設計綠色產品,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發展社會環境。
電影《上帝也瘋狂》中有一個片段:原始非洲大陸上住著一群土著,他們以樹葉獸皮蔽體,靠打獵為生,信仰上帝,物質匱乏生活卻和諧幸福。部落里的人撿到了一個從直升機上扔下的玻璃瓶,首領認為這是上帝所賜的寶物。隨后,這個酒瓶開始進入部落人們的生活:婦女們用酒瓶輔助家務,孩子們用來游戲取樂……但瓶子只有一個。終于,因對酒瓶使用權的爭奪打破了部落的和諧。最終,首領決定將這個瓶子丟掉,從此部落恢復了原來的平靜生活。
一個在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東西為什么會變得不可或缺?我們物質日益富裕的今天,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必須的?更多情況下,擁有一件東西,就擁有這件東西的煩惱。它帶來的麻煩或許比它解決的問題更多。有些“設計”并非不可或缺,有些“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破壞和倒退。設計任何時候都要以人為本,要顧全大局。
注釋:
1.劉鵬.“豐裕社會”期間美國 農業經濟二元狀態分析[J].世界農業,2013(6):28-31.
2.周鴻.人類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3.周鴻.人類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8.
4.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34.
[1]劉鵬.“豐裕社會”期間美國農業經濟二元狀態分析[J].世界農業,2013(6).
[2]周鴻.人類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