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君蘭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475000)
“儒”和“道”是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兩個源頭,如果說儒家以“仁”為核心,以“善”為美,仁善統一是古貌古心的,道家則更多了一份冷靜的智慧,以樸為美,以素為美,更以淡為美。
老子反對五色五音,不僅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還“淡乎其無味”,但老子“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種特殊的美感,一種平淡的趣味”1看似平淡無味,實際上卻意蘊深厚,是淡而深長的。這正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審美表現,平淡之美的美學原則也在此初見端倪。而作為老子繼承和發展之人的莊子也提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莊子?天道》),即淡也是美之本,“虛無恬淡,乃合天德”(《莊子?刻意》),淡才合于自然本性,所以“澹(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統治者荒淫無道,百姓生活處境貧困,在此社會動蕩中莊子能“外化而內不化”(《莊子?知北游》),保持淡泊的心境,推崇自然樸素之美,不愧為智者。作為平淡樸實的對立面,一切的刻意雕琢也是莊子所強烈反對的。只有摒棄浮華造作,追尋生命本身的精神自由,才能發現真實無偽的美。正如莊子所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淡之美可謂“大美”。
老子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和“有”統一于“道”,“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2“淡”對立于富麗繁雜,實則有“簡”的意味,把道家“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用之美學上,審淡之美也可以說是一種以簡馭繁的能力。這條中國古典美學原則若細細道來,與兩千多年后西方“極簡主義”的審美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時下的極簡主義早已不是最初極力表現“純粹的虛無”的藝術觀念了,它不僅是一種藝術流派,還是一種被應用在建筑、服裝、環境、平面上的設計風格,更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審美態度甚至價值觀、哲學思想。從“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少,卻更好”(Less,but better),又或者是“回歸自然”(Back to Nature),“回歸本始”(Back to Basics),在一定程度上都概括了極簡主義的旨趣,就是用看似什么都沒有的簡約提供給觀者最大限度的想象空間,“無”實則“有”,其核心都歸于一個“簡”,所以當代的極簡主義與淡之美的相似就很有說服力。
這個“簡”也并不簡單,意味著沉靜,意味著本真,意味著素樸,也意味著淡泊。從平面到3D再到最新的VR,新科技以火速蔓延的姿態刷新著當代人們的審美方式,但“固定而做作的圖像和語言肢解了大眾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成了文化工業的被動接受器。”3在這種“雙刃劍”效應下,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五色亂目”、“五聲亂耳”,開始熱衷于簡單輕松的色彩,溫馨舒適的風格。這便是如今的極簡主義,自然的材料,基本的元色,既有設計又有實用,在人們生活起居的各個方面都如同一股清流般的存在。在這個視覺文化爆炸的年代,回歸“簡”不正是渴望從膨脹煩躁社會中逃離的人們的美好訴求嗎?
從當代極簡主義的代表蘋果公司來說,之所以能創造神話,靠的不僅僅是新技術,還有其獨樹一幟的簡約理念。從擬物化到扁平化的圖標設計更帶領了風尚,印證了人們的審美觀念正在向簡約轉變。喬布斯本人也是極簡主義生活的推崇著,在《喬布斯傳》中還提到過喬布斯對佛教禪宗有著濃厚興趣,那么蘋果的極簡會不會和中國傳統思想有關系呢?
極簡主義在東方引起的熱潮必然是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了,無印良品所提倡的簡就直接源于日本的禪宗文化。禪宗追求曠達的生活態度,清靜淡遠的審美趣味,而無印良品理念中的自然、質樸、簡約正是禪宗文化的內涵。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日本人都知道,去掉繁瑣細節后的簡單樸素,有時遠比華麗的裝飾更美。”4看似無比平淡的品牌卻鑄就了輝煌。
再道日本禪宗的源頭,則是印度佛學傳入中土之后,由中國士大夫加以改造吸收后形成的,又傳入日本與當地風土民情融合成為了現在的日本禪宗。老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干,而“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一開始就表現為禪與老莊思想的關系問題。”5禪隨著佛教的發展也在不斷演化著,“無論是慧能禪宗,還是后期禪宗,都是在揚棄的意義上去實現禪與老莊結合的目標。”6所以日本禪宗勢必也留著老莊的血脈,極簡主義與淡之美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
極簡主義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蛻變,已成為時下青年的新寵兒。年輕一代總認為外來的都是好的都是美的,中國傳統美反倒成了大俗,熟不知當代的極簡主義是可以追根至老莊,淡之美是中國傳統審美的升華和延續。
淡之美是心靈美、人格美、藝術美、生活美,使人們能在雜亂的境地中清醒的洞察世界。什么都想得到卻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與其全部囊括不如只取其精華。“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說到底“淡”或“簡”的審美,都是要從“心”出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要想內在寧靜恬淡,就要剔除一切紛繁復雜,否則“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莊子?繕性》)。
注釋: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3.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55.
3.范玉吉.審美趣味的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41.
4.[日]渡邊米英.無印良品的改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26.
5.6.徐小躍.禪與老莊[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