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揚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225128)
傳統文化中含有獨具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蘊含豐富的道德規范,重視倫理價值取向。“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新時代,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應該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論述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導思想。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本身在內涵上相通、方式上借鑒等特性為其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
習總書記說過“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鈣’。”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精神之‘鈣’,《大學》開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指引人們追求至善至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無不體現了古人的人生態度和思想境界。這些價值標準、道德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汲取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價值標準、道德準則,不斷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情感共鳴,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化。
傳統教育觀念重視“自省”“慎獨”“躬行”等學習方法,著重引導自我意識和自我發現。儒家強調自省,《論語》中說道:“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曾子也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可見古人對自省的重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應當重視自省,幫助學生筑牢內心防線,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樣,知行合一也是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學習的內容要通過實踐來實現,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將各種途徑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真正付諸實踐,才能演變成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才能內化于心。這些傳統教育方式豐富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提高了教育的生動性,使思政教育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當代大學生身處信息發達的時代,頭腦靈活,想法多樣。這就要求高校開拓思路,創新路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通過課堂學習、實踐活動、文化熏陶以及網絡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時效性、生動性,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當前高校思政課多沉悶式說教,沒有吸引力,不能緊跟時代步伐。高校應不斷創新思政課程,完善教材體系,創新授課模式,把青年學生吸引到思政課堂上來。不斷完善教材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材生動性、感染力、說服力。高校思政課堂應不斷適應時代需要,增強時效性,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國內重大新聞等方面內容融入思政教材。比如將傳統文化中繪畫、剪紙融入思政課程,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中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等題材進行直觀教育。不斷創新授課模式,由單一的理論授課轉變為多樣化課堂,通過走出去、寓教于樂的實踐教育,“請學生講”等多種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生動性,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入耳、入腦、入心”。比如轉變傳統課堂由教師授課的單一方式,讓學生做教學設計,開講授課,讓思政課程變得有意思,學生樂于參與。創新高校思政課程,不斷提高思政課程吸引力、有感染力,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態和思想動態把握得最清楚,是學生最親近的人,學生遇到問題最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高校不斷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供扎實的保障。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對高校輔導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提升輔導員自身文化修養,豐富個人魅力,同時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教育教學方式也為其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教育方法。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蒼白說教,僵硬灌輸,而應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點,找到情感交流的共鳴點,把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轉化為學生感同身受的認知、情感、信念和行為。輔導員開展思政工作要適應當今時代的變化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要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貼近時代,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思政教育能夠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責任。
環境的影響潛移默化,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其教育意義不言而喻。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校園的建筑風格、布局樣式等,都屬于校園物質文化的范疇。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將傳統文化融入學校建筑和校園景觀中去。比如學校建筑風格應以底蘊涵養為重,修建亭臺樓閣等景觀式建筑,布置教學樓樓道、教室、圖書館和宿舍,通過張貼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經典書畫等,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同時,高校可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選主題,積極鼓勵各類學生組織,策劃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如閱讀經典讀書會、征文比賽、辯論賽、微電影大賽等。鼓勵學生走出去,走進歷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感受傳統文化無窮魅力。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教育意義,比如在清明節開展悼念先烈的活動,去烈士陵園祭掃,悼念先烈;在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從而學習傳統文化,向傳統文化靠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誠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尊重網絡教育工作普遍規律的同時,更要創新工作內容、工作機制,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活起來,首先要有鮮活的內容。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善于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重點事件進行互聯網改造,用生動淺顯的語言講述大學生身邊的事;同時,可以將學生渴求的優質大師資源轉化成觸手可及的網絡教育資源,成為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通過講述身邊的事、學習優質的網絡資源,幫助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世界里辨明方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創新工作機制,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的基礎上,堅持思政教育工作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的“第三課堂”,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先進手段,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創新工作內容、工作機制,主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達到“育人細無聲”的效果。
中華文化上下千年,薪火相傳,從三皇五帝、堯舜禹湯,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孕育出獨具自身特色的 “中華文明”。今天,中國邁入新時代,仍然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因為傳統文化,中國的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當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多方挑戰;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要結合教育規律和大學生心理特點,要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壯志,以嚴謹的教學態度,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深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號召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高校傳統文化觀教育,不僅讓青年學生深入了解、不斷感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更能使他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學會做人做事,真正實現成人成才,扛起民族之未來。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6-12-9,(1).
[2]趙緒生.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5.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紀曉蓉.依托傳統文化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
[5]吳芮凌.淺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