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景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510000)
2018年3月22日,廣東省首個專業工藝門類的非遺工作站“廣東省傳統漆藝工作站”正式揭幕。此工作站由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在廣東省文化廳的指導下主辦,陽江漆藝院為創作研發基地,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人才培養基地。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制定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具體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方向,整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2017年3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升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推進傳統工藝領域健康有序發展。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
廣東省各地區、各民族的勞動人民數千年以來在勞作、生活中充分發揮智慧,通過反復的摸索與實踐,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民間技藝,不僅為人們帶來各種便利,更發展為工藝美術品出口海外,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價值,也促進了對外文化的交流。這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技藝在今天仍然運用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更融入時代精神,引入新的技術,使得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生命。
在廣東傳統技藝中,漆藝是非常有代表性的。16世紀廣東出產的漆器已經銷往歐洲,被稱為“廣器。在廣東漆器業發展中,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陽江漆器,以絢麗的色彩、奇巧的造型、獨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在我國近現代漆器發展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2006年5月,“陽江漆藝”被列為廣東省民間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09-59)。2011年,“陽江髹漆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名錄(編號Ⅷ -127)。申遺成功,提高了陽江漆器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業的恢復。但總體而言,仍處于產銷兩滯,漆藝下滑,后繼乏人。而“廣器”的代表——廣州十三行外銷漆器,在造型上、制作品類、描繪題材等方面,有別于中國傳統的漆器,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蘊含了廣東人包容、善于創新的精神特質。但令人惋惜的是,廣州十三行的繁榮不到200年,終結于1856年的一場大火。
面對傳統工藝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在廣東省文化廳的大力支持下,政府、學校、行業協會、企業共同搭建傳統漆藝工作站,集結各方資源和力量,振興傳統漆藝,更加深入地發掘、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恢復和弘揚消失和退化的優秀工藝和元素;以傳統漆藝為重點,提高工藝發展水平,改進設計、改良制作、提高品質,創作精品;以工作站為平臺,基于傳承工匠精神和產學研融合理念的漆藝傳承、創新、發展模式,培養新民間手工藝人;結合高精尖技術力量,改善漆藝材料,在充分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傳統工藝活化,研發漆藝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提高社會影響力并拓展市場;依托以漆藝大師為核心的團隊,積極與文化部門、企業開展文物仿制復原和文化創意衍生品開發與設計等服務項目,弘揚傳統漆藝;培育品牌,引入質量控制標準,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和管理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形成有民族特色、能走進國內外市場的系列產品。
工作站的主辦單位為廣東省工藝美術文化龍頭企業——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輕控股依托其擁有的廣東工藝美術產業的核心資源,以及工藝美術、商業置業和資本運營的三大板塊業務領域,為對工作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聯絡、統籌、協調下屬協會、企業、研究所負責人、非遺傳承人、專家與技術人員,參與工作站開展的各項活動;利用集團資源,為工作站爭取政府、行業、市場等層面的政策或資金支持。
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為具體承辦單位,依托強大的學術資源和技術力量,牽頭組織調研與論證,對工作站頂層設計及具體工作計劃提出可行度高的方案;負責工作站日常運作,為行業服務、為政府服務和為大師服務,提升工作站在業內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陽江漆藝院為創作研發基地,依托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第二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良好建設基礎,在省傳統漆藝工作站的平臺上進一步深化內涵,拓展功能,凝聚陽江頂尖技藝人才,打造集創作、展示、旅游、研發、教學、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漆藝發展平臺。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為人才培養基地,依托程智漆器大師工作室,開設漆藝相關專業及方向,制定規范、系統、科學的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努力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廣東新民間藝人。
結合廣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嶺南工藝美術發展的標桿作用,研究所與陽江漆藝院、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圍繞廣東漆藝的發展,共同傳承工匠精神,推動融合產學研理念的漆藝傳承,助推傳統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嶺南傳統工藝的振興積累經驗,提供范本。圍繞這一目標,工作站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培訓。工作站可聚合師資力量,完善教育機制,打通職校、高校、社會機構等培訓機構,形成互利互通的專業素養進階鏈條。工作站提供培養人才的各項條件,培育漆藝新生力量,提升手工藝人專業水平,從專業素養的角度對培訓內容、培訓地點、培訓者、培訓對象、培訓方式進行系統設定。通過人才培訓達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
2.推廣。工作站背靠廣輕集團、研究所與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程智漆器大師工作室的傳播優勢,對漆藝傳承與發展進行宣傳推廣。借助全媒體傳播平臺、學術研究交流平臺、大數據線上線下平臺、產學研基地平臺、展會經濟平臺等擴大漆藝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3.研究。研究漆藝的發展歷程與未來態勢,從史學、人類學、技藝、美學等層面提升漆藝的理論地位,推行漆藝復興計劃,讓具有悠久歷史的漆藝術重新綻放于世界藝術之巔,利用自身平臺的專業優勢,整合優秀藝術及技藝資源,推動漆藝更快更好發展。
4.創作。漆作為古老而經久不衰的材料體現在立體藝術和平面繪畫上,不同漆工藝技藝與媒介材料的運用更加完善了漆在視覺與觸覺所帶來的藝術觸動,工作室旨在集合廣東省頂尖的漆藝創作人才,以官方力量推動漆藝精品的創作。
5.研發。充分利用工作站科研實力、人才、設備,實現技術和原材料的創新。工作站作為高精尖孵化器,不僅能夠對已掌握的工藝進行很好的吸收和轉化,而且能夠在已有傳統工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促進研發的成果再創新,從原料、技術、設計、制作、產品衍生的各個環節,促進傳統漆藝的生產性保護。
6.社會服務。開展科研交流活動,助推漆藝傳統工藝的社會傳播,并承擔一定的城市設計、建設任務。
圍繞以上6個方面的核心內容,整合政校行企的優勢資源,圍繞廣東漆藝的振興打造十個平臺:
①廣東漆藝的研究平臺
②廣東漆藝產品的創作平臺
③打造廣東漆藝的創意研發平臺
④打造廣東漆藝的品牌建設平臺
⑤打造廣東漆藝專家平臺
⑥打造廣東漆藝人才培養平臺
⑦打造廣東漆藝人才評價與培訓平臺
⑧打造廣東漆藝國內外交流平臺
⑨打造廣東漆藝展演平臺
⑩打造廣東漆藝數字資源共享平臺
傳統漆藝工作站自籌備以來,在文化廳的高度關心和支持下,在廣輕控股集團的精心組織下,在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陽江漆藝院、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師生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漆之重啟——廣東省傳統漆藝工作站首展”于工作站揭幕之時正式亮相,向公眾講述廣東漆藝的前世今生。展覽分為漆的前生、漆的華章、漆的日常、漆的活化、漆的重啟、新中式生活美學休閑體驗等六個部分,展現厚重輝煌的漆藝傳統,跨界文創展品和漆藝修復品則呈現漆藝不同的可能性,現場還有制作演示和體驗活動。3
綜上所述,由省文化廳所倡導和支持下的“廣東省漆藝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建設,經過政府工作指導和推動、院校系統專業培訓、設計團隊市場化項目的介入和指導等多元工作的推進,已初顯成就、初見成果。它說明了非遺傳統工藝工作站的設立和建設,是非遺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新舉措,是非遺傳承人群培養及外延成果孵化的有效途徑。
注釋:
1.南方快報(全媒體記者/楊逸 攝影/張迪).省級漆藝工作站成立,首展彰顯大漆之美[EB/OL].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8-03/23/content_181188413.htm, 2018-3-23.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2.
3.廣東省文化廳公眾服務網.廣東省傳統工作站成立[EB/OL].http://www.gdwht.gov.cn/plus/view.php?aid=53138,20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