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四中學213011)
民族歌曲大都來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是展現一個民族精神風貌、良好形象的重要載體。而民歌具有很長的繼承性、藝術性,在中學開展民歌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了解民族地域文化、提升音樂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地點教學實踐,不斷對其進行完善,提高民族教學的價值性。
民歌教學在中學教材中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基于現階段的民歌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教師重視程度不足,忽視了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民歌教學存在形式主義,教師沒有對其進行深化。其次,由于教學方法不適當,無法通過提升學生的興趣,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關注度,導致民歌具體教學存在滯后性。最后,由于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偏差,導致教學活動無法系統設計、有序開展,這是民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民歌具有很強的文化特征、藝術色彩,是一個民族長期積累的精神財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民歌的認識程度不足,導致缺乏學習民族歌曲的積極性,無法在民歌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造成最終的教學結果存在滯后性因素。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民歌音樂教學時,需要在導入階段進行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某教師在開展某民族民歌教學時,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課前階段,在講臺上先演唱一種民族歌曲,并對該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等進行講述,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講述自己對教師演唱歌曲的情緒理解,能夠了解歌曲的內容。基于此,教師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創作理念,作曲家背景等進行講述,以講故事的方式,對民歌教學進行導入,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課堂積極性。在民歌教學導入階段,教師通過滲透、鋪墊、激勵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能夠為民歌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對于深化民歌教學,強化學生的興趣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情境教學在各科教學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避免出現形式主義教學情況。而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情境教學又可以分為問題情境教學、情境創設教學。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應用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思考,起到良好的教學導入作用。例如:某教師在開展民歌教學時,向學生提出了問題“從這首歌的歌詞來看,這首歌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學生會根據教師所提的問題,認真的思考,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問題反饋,并最終解釋答案。此外,情境創設需根據民歌的內容,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求學生以話劇對白的形式進行表演,并將話劇情境、教學情境進行有效融合,提高學生對民族歌曲的感悟力,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民歌的學習之中。所以,教師需要科學利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問題情境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的主要手段,可通過多樣化的方法,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其能夠通過圖像、聲音等,保障教學的有序進行,同時能夠深化民族教學的內容性。民族歌曲教學目標不僅僅提升學生對音準、音階的掌握力,還要盡可能提升學生的民族素養、文化素養,能夠通過民族歌曲教學,健全學生的品格,開拓學生的視野。基于此,教師可將民族歌曲教學與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效結合,為開展民歌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某教師在開展民歌教學時,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了有關民族風俗的紀錄片,播放了所需要學習的民族歌曲的MV,對學生的興趣進行了深入引導。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對歌曲的學習進行渲染,使其能夠起到引導學生興趣、拓展學生視野的目標。多媒體與民歌教學的融合具有很好的現場效果,教師給予一定的重視,要積極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民歌學習環境。
在開展民歌教學時,僅僅通過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很難達到良好的預期,教師需要定期開展諸如:民歌歌唱比賽、民歌賞析小講壇、民族樂器奏民歌等活動,對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深化學生對民歌藝術的了解。
教師可以原生態的民歌為基礎,鼓勵學生對其詞曲特點進行分析;也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歌曲,以兩個人、四個人為一組進行自編自演;年級或全校以班級的形式進行比賽;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例如:某教師每一個月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民族歌曲,可以是教材上的內容,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并通過自主學習、教師指導的方式,在音樂課堂上給予5分鐘個人展示,提高其自身對所選民族歌曲的理解、熟練程度和表現能力。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提高其平時表現分或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通過舉辦活動的方式,促進民族歌曲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民歌教學是中學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對于貫徹落實綜合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基于現階段的中學民歌教學,教師重視程度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導致民族文化無法較好傳承,民歌教學存在形式主義,阻礙了民歌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教師必須采取更加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主動創新,積極推進,使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得到繼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