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痹谶@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感覺到像科學家一樣,是“真刀真槍”地在搞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如何提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充分運用以下三種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充分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將活動體驗感知的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如在教學《物體形狀改變以后》一課時,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彈性,我事先讓學生準備了多種物品帶到課堂上,如彈簧、皮球、橡皮筋、海綿、直尺等,讓他們動手玩一玩,拉一拉,壓一壓,看看有什么樣的發現。在“玩”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物品的彈性性質。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指導兒童學習科學的教學切入點。本節課教學正是由于課前教師做了精心設計,讓學生準備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親歷了多個活動過程,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發現了物體的彈性性質,體驗到了像科學家那樣去關心生活中的現象,發現生活中的奧秘。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扮演多種角色,會對學生產生親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一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如《物體形狀改變以后》一課中探究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系時,設計了讓力量懸殊較大的兩個學生拉健身器的活動,并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怎么知道誰拉的比較長呢?用什么測量?通過測量你有什么發現?這說明什么呢?你認為彈簧伸長和什么因素有關?怎樣才能知道這個猜測是不是正確?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測,然后動手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有限,他們自己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差錯,如對壓縮空氣的研究,有的小組在設計實驗時,把注射器里的空氣留得過少,就直接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口,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還有的小組在實驗中由于將注射器的出口堵得太緊,導致出口深深陷入橡皮內,使實驗無法進行。類似這些在探究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都值得教師去關注、去引導、去幫助,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分析實驗現象,使探究活動得以有序高效地進行。
科學探究活動由于受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及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比較狡小,有些問題無法在課堂上完成,教師就要為學生積極創設條件,有的放矢地延伸課堂,讓學生在課外帶著明確的目的繼續探究,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物體形狀改變以后》應用與拓展環節時,教師設計了如下問題:物體的彈性性質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你想不想利用物體的這種性質設計或制造一種物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呢?讓學生去暢想彈性的應用,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想出了各種利用彈性的方法。
在科學教學中,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教師及時轉變角色,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空,將大大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仔細觀察,認真實驗,積極思維,充分交流,努力創新,從而獲得科學探究的真實體驗。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逐漸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掌握并積累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志趣,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