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維是問題的開始,問題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內驅力。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活動、主動探索、親身體驗、自我感悟,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與激情。
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課堂中的各種活動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教授,而是強調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這對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尤為重要。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周長的認識》時 ,教師抓住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和興趣點,借助他們最喜歡的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將整節課設計成“參加羊羊運動會”的情境,把知識點、例題、練習題設計成在運動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在課的一開始就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一幅喜羊羊練習跑步的場景。動態的圖片再加上熟悉的動畫人物,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教學的某些環節教師再恰當地配上一些音樂,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性,讓他們在愉悅的情緒中主動求知。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創設提問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問題驅動下不斷思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由生活中學生愛玩的多米諾骨牌導入,探討不同長度的骨牌從兩邊用力推會出現什么情況,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注意思考,然后再借助學具讓學生自己實踐,怎樣的三條邊能搭成三角形。全班學生都認真思考,積極反饋自己的成果。通過大家共同驗證,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環境中不僅學習到了知識,而且還培養了數學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問題的設計應盡量為學生營造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在教學時,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探究知識規律,為知識的內化創造條件。如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在學生把圓平均分成l6等分后,請他們動手拼成近似的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從而想象出圓面積計算公式,然后教師繼續創設將圓平均分成32、64、 28、256、1024、2048份的情景,讓學生大膽想象,拼出的圖形是否越來越接近標準的長方形。學生在這種無限想象的學習中,領悟出通過“化曲為直”,就能化未知為已知。同時還能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就會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愿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做適當的提示或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手段,常被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 是師生直接交流的雙邊對話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必須創設情境,善于提問,設置懸念,從而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探究問題,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