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東,周小蓉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湖南省高職模具專業建設基本實現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職業教育特色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在模具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計劃安排方面,基本能夠做到與行業產業發展要求相結合,并通過市場調研和就業跟蹤,對模具專業建設進行不斷改進與完善,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模具專業建設向科學化、先進化的方向發展。
湖南省高職模具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目標符合湖南省模具行業發展對模具專業人才的需求[1]。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模具專業圍繞目標積極開發教學環境,組織教學管理活動,改進教學評估模式,使模具專業教學能夠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要求,為模具企業一線崗位輸送了一大批人才。
湖南省部分高職模具專業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適當增加了實踐教學在總課時中的比重。在實訓實習階段,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由企業專家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監督指導,使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實訓實習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選用輕巧、價廉的模具材料,讓學生自行完成模具設計、二維繪圖、三維造型、數控編程、數據加工、模具裝配、模具調試等動手操作活動,在培養學生成長為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
湖南省高職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發展開發設計課程體系,確保了課程體系覆蓋到職業知識、技術、技能、素養等各個方面,能夠滿足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在課程教學中,鼓勵教師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項目任務,從而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湖南省高職院校的模具專業定位不準確,盡管各大院校在模具專業建設前期都是開展了調研活動,但是調研活動基本都局限于模具企業,重點分析企業對相關崗位的勝任要求,并根據崗位要求建設模具專業及其人才培養模式[3]。這種專業定位過于狹隘,沒有考慮到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缺少對相關產業發展動態的調研分析,從而導致模具專業建設缺乏層次性、前瞻性和特色性,未能立足于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對模具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
湖南省高職院校的模具專業教學內容相似度較高,都以沖模和塑料模基礎知識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導致各個院校嚴重缺乏模具專業建設特色,不利于提高模具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根據我國模具標準體系進行分類,模具共有13個類別,對于不同類別的模具而言,其工藝、結構、技術、設備等要求各有不同,若學生只學習沖模和塑料模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則難以滿足湖南省經濟發展對多樣化模具專業人才的需求[4]。此外,部分高職院校的模具專業教學內容較為陳舊,在教學中沒有融入最新的加工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學內容與模具行業發展相脫節。
湖南省大部分高職院校模具專業的任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一些教師不愿意深入到模具企業參與工作,使得教師不具備模具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在高職院校現有的師資力量中,部分模具專業課教師由機械類專業教師轉型而來,他們雖然能夠通過培訓學習掌握模具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學校卻沒有為教師提供實踐技能的機會,造成大部分高職模具專業普遍存在基礎課教師過剩、實踐型教學匱乏的問題。
湖南省高職模具專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教學設施設備建設,很多院校都已經擁有了先進的設施設備,為模具專業開展校內實踐教學提供了物質條件。但是,部分高職模具專業的教學設備過于分散,沒有形成相互配套的統一體系,增加了制造完整模具的難度。如,部分高職院校的模具設計設備、加工設備、檢測設備、裝配設備、試模設備等沒有形成完整鏈條,各個設備之間不配套,只能滿足單獨模塊項目的實訓要求。
高職院校應當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能力培養為宗旨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模具設計與制作流程,依托職業崗位的能力遞進關系,與企業進行密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起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任務[5]。在教學實施階段,高職院校可將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細分為六個學段,并由學校和企業交替完成。第一學段可在校內的制圖專業教室、零部件測繪實驗室、CAD/CAM實訓室,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如機械圖樣識別、零部件測繪、三維建模等等;第二學段可以利用假期,讓學生到合作企業,從事繪圖員等工作,借此來對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基本技能進行鞏固;第三學段可在學校的機電設備廠、模具裝調實訓室、數控加工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如零部件加工、模具數控加工、模具手工制作等;第四學段可依托假期,將學生安排到合作企業當中,從事與機械加工有關的工作,以此來對專業核心技能加以鞏固;第五學段可在校內的CAD/CAM實訓室、學院的機電工程公司,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如模具設計、維修、調試、改造等;第六學段可讓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上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可使高職院校模具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高職院校可以按照模具專業的崗位面向,對不同工種所承擔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如模具設計員、模具鉗工、沖塑壓操作工、機床操作工等,依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關聯性,對典型的工作任務加以歸納整合[6]。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職業成長規律,遵循可實施性原則,以行動為導向,以具體的工作過程為基礎,構建一套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根據制定好的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不同階段的能力培養目標,對相關的課程進行設置,具體如下:設置基礎學習領域課程,如思想教育、應用數學、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等等;設置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如零部件測繪與建模、零件常規加工、沖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數控編程與加工、模具CAD/CAM等;設置拓展學習領域課程,如模具專業英語、電路元件測量、電切削加工、產品逆向設計等等;設置獨立實踐環節,如校外綜合頂崗實習、鉗工實訓、模具機械加工頂崗實習、模具調實訓、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等等。通過構建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可為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由此能夠有效改善高職院校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3.3.1 建設校內實訓設施
高職院校可結合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培養要求,以專業課程的實施作為立足點,根據五位一體的思路,即教學、生產、培訓、鑒定、技術服務,對校內實訓場地進行建設,具體如下:可建設CAD/CAM實訓室,配備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軟件以及仿真軟件,該實訓室能夠培養學生的軟件使用、產品設計和編程等能力;可建設模具裝調實訓室,配備鋁合金拆裝模具、鉗工臺、注塑機等,借助該實訓室能培養學生的模具裝配與調試能力;可建設數控加工實訓室,配備數控機床,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數控機床操作能力。
3.3.2 安排校外實習
高職院校應當與當地的大型制造企業進行密切聯系,加強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外實習的機會。對于普通機加工頂崗實習的企業而言,除了要具有足夠的工位之外,還應當有各種類型的設備,如車床、鉆床、銑床、磨床等等,并且應具有典型的產品,可為學生提供獨立的生產任務;而對于生產性實習的企業而言,最為基本的要求是應當具有一定的規模,擁有模具領域較為先進的設備和管理模式,所生產的模具產品除了要復雜之外,還應有較高的精度要求,并且能夠與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實現互補,可對相關課程的教學起到配合作用。當學生被安排到企業實習時,可以從中感受到企業文化氛圍,在學習高精度、復雜模具設計與加工時,能夠得到師傅的指點和幫助。通過安排學生到校外進行實習,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而且還能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更好地鍛煉。
高職院校模具專業要加強專任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配備充足的雙師型教師,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優質的師資資源保障。首先,培養專業帶頭人。高職院校應當加大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力度,作為一名合格的專業帶頭人除了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之外,還要有全面的專業知識,并且應當對職業教育有著深入的研究,同時,應具備較強的教育和教學能力及實踐能力,最好在本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次,建設骨干教師隊伍。高職院校應對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力度,培養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教師,從而使其成為骨干。作為骨干教師,不僅要對職業教育有一定的研究,而且還應當能夠組織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再次,聘用兼職教師。高職院校可通過各種渠道聘用模具設計與制造企業中的一線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既要有中級以上的技術職稱,還應當能夠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對教學質量應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以此來滿足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
總而言之,湖南省高職模具專業建設要立足于地方經濟和模具產業發展趨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技術以及職業素養的發展需求,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的模具人才。高職模具專業要不斷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優化專業教師團隊,從而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