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紅
(南寧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機械產品檢驗技術》課程是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基礎課,同時,機械產品檢驗技術是企業產品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為生產企業產品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原材料性能檢驗、零部件制造質量檢驗、裝配質量檢驗、振動與噪聲檢驗、環境試驗與感官檢驗等基本概念及相關國家標準、基本原理及應用技能、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掌握機械產品生產應用各環節的質量檢驗技術、要求和方法,為更好地解決機械制造及質量工程實踐問題奠定基礎。
結合南寧學院發展定位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滿足培養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的要求,針對《機械產品檢驗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和立體化教材建設進行了探索,尋求課程教學模式發展與立體化教材開發的相輔相成,同步革新。
目前南寧學院正處于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時期,教育質量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學生的理論基礎差異較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欠缺,這就要求教師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學習指導,使教與學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極大的延展,課程改革最終是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優化來實現。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對教學過程、教學結構起決定作用的重要要素。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以自己關于世界獨特的經驗及信念為背景,來積極主動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從而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獨特理解[1]。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種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雙主體”教學結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創設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情境與條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隨著教學設備、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和教學手段從單一的紙質教材發展到各種教學學習軟件,電子產品,網絡教學、教學服務平臺、教學資源庫等多元化、立體化方式,不僅有利于教師和學生使用相關資源進行更加靈活的教與學,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手段的改進,加大了課堂教學的知識信息量,縮短了理論教學時數,增加了綜合實踐教學時間,符合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同時,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途徑,使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內、課后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及時將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反饋給老師,提高教學有效性。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如圖1所示的《機械產品檢驗技術》課程教學策略設計說明要到達教學過程的最佳狀態,教師需要根據知識類型搭建合適的知識層級結構,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支持學生參與式學習,利用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支持自主學習,通過精品課程學習網站支持個性化學習。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時空界限,擴展了課堂空間,使學生可以在除課堂以外的時間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或個性化學習,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學習的信息量。

圖1 《機械產品檢驗技術》課程教學策略設計
南寧學院為廣西區唯一開設質量管理工程專業的院校,現有教材的內容還是過多強調學術型而忽視應用型,不符合學校發展定位的要求,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教學實際需求;不能體現企業和社會需求,與機械產品檢驗崗位的工作程序和崗位實際要求銜接不緊密,與機械產品質量檢驗行業標準對接不清晰,與真實企業工作任務相似度低;現有電子教案基本上是將教案搬到屏幕上,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過程,不易于師生互動;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和開發規范不統一,通用性差與教學內容整合困難,利用率低;教學資源少而且缺乏交互性,無法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實際操作的指導功能較低且單項獨立技能的體現不足。因此,有必要優化和完善教學資源,開發出適合教學使用的、有益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質量的立體化教材。
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教育質量的提高以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應用為基點,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建設的質量和功能倍受關注,以紙質為主的傳統教材正在被立體化教材所取代,建設立體教材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設的趨勢。
立體化教材建設是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礎,將文本教材(包括主教材、實訓教材)、多媒體教學課件(電子教案、教學大綱)、立體化教學資源庫、精品課程學習網站等集成為一體的教學資源包,是對教學資源、技術資源和教學實施過程的整合與優化,是提升專業內涵,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是學校軟環境建設的第一要素。
2.2.1 教學內容的匹配
依據崗位能力和行業資格標準,制定機械產品質量檢驗方向立體化教材建設方案和質量標準。依據質量技術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崗位能力要求,參照權威的行業資格標準,結合學院專業建設實際情況,整合教學資源以及合作企業的技術、行業發展相關信息,組織行業專家多方論證,制定立體化教材建設、管理、使用相關標準。從制度上保障立體化教材內容建設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2.2.2 文本教材的編寫
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為立體化教材建設指導思想,校企合作開發主干教材包。教材編寫理念是以滿足行業對質量技術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為依據,集成質量技術行業優秀的教學資源、企業技術標準、核心知識、關鍵技術、最新觀點、典型案例,梳理教學實踐和開發經驗,編寫出版適合于質量技術專業開展以“項目為中心”的案例教材和實訓指導書,滿足教師課內開展教學。
2.2.3 多媒體教學課件和立體教學資源庫的制作
以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開發方便教師教學實施、有促于學生自主學習,集知識學習、技能提高、項目訓練為一體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中包括課程方案、學習指導、電子教案、教學素材資料庫及試題庫系統等,與行業、企業和各出版機構合作,及時將項目成果轉化為產品,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教師的教學思路及教學過程。
2.2.4 精品課程學習網站的建設
開發建設機械產品質量檢驗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目標是為全體學生提供優秀的學習平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該網站包含教學動態發布、課程建設介紹、學習論壇討論、學習輔導答疑、綜合提高訓練、師生互動平臺、網絡精品課程等欄目。
2.3.1 應用技術型立體化教材建設內容上創新
建立符合行業規范,滿足專業教學的要求,學生所學即所用,對培養質量技術行業應用性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教學資源建設的規范化。
2.3.2 應用技術型立體化教材建設方式上創新
優化教學環節中的各類資源,對提升整個專業的內涵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切入點準確。校企合作共建設教學資源,促進了校企實質性合作的深入,保障了教學資源的實用性。
2.3.3 應用技術型立體化教材建設應用上創新
確立質量管理工程專業立體化教材建設體系,建設標準和運行機制具有可復制性,體現教學資源建設的可推廣性。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人力、物力、財力,經過長期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尤其是立體化教材的建設,不僅需要專任教師參與,還需要熟練掌握計算機軟件、互聯網技術人員的參與,甚至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
南寧學院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符合廣西經濟發展需要,體現了先進性、科學性和適用性。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要突出“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2]的應用型特征,注重精選內容和優化結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技能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