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海匯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自然科學,其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實驗方法的探索性、思維訓練的獨特性等特點,決定了在生物課教學中,必須開展探究性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在上課的時候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及研究的興趣。要擺脫這種狀況,教師上課時需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例如,在進行植物葉脈標本制作教學的時候,可以設計下列問題情境:在小溪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浸泡了很久的樹葉,用水將這些樹葉沖洗之后就能獲得葉脈標本,這是為什么呢?有的同學說,水泡樹葉葉脈才成熟,有的說水泡樹葉葉脈吸水透明易觀察,有的說水泡使葉脈變粗更明顯,還有的說葉脈返青更好看……那么,我們能不能用浸泡的方式來制作葉脈標本呢?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自來水不是自然水故不能浸泡獲得標本,有的學生說用自來水浸泡可以獲得標本,有的說只有流動的水浸泡才能獲得標本,有的學生建議用醋來浸泡,還有一些學生建議用堿性的溶液來浸泡……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設想,充分反映出其思維的活躍和不凡的創新潛能,這也證明了設計問題情境是非常有效的。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拓展其思路,使其思考更深入。
“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的基本特征。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建構和重建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已有的知識、信念、個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其中,而不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學習“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節時,可引導學生復習“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然后出示1998年抗洪救災現場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用黃豆、大米堵管涌?在激起學生探究欲望后,展示數十粒黃豆和一個生出數十條根尖的紫色洋蔥,鼓勵學生討論質疑:未成熟的植物細胞怎樣吸水?成熟的植物細胞怎樣吸水……通過這些自主性探究活動,可使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系,主動完成對新知的建構過程,并掌握探究事物奧秘的思維方法。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教學中生物實驗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講解輕實驗的現象,即便進行實驗也多作為驗證之用,因而實驗的探究性嚴重不足。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生物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并盡可能將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將驗證實驗改為探究實驗,更提倡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例如,在“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還鼓勵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使學生在探究性實驗活動中發展發散性思維,實踐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教師要采用恰當、科學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更多自由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和學習的主人,以實現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