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超 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區居民在物質上基本都能滿足需求,這個時候精神文明上的需求就突顯了出來,這也是推動休閑體育快速發展的催化劑,休閑體育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地域差異必將會導致居民的收入、生活習慣及民俗文化等的不同,這些直接導致了各地區休閑體育發展現狀的差異,不能以偏概全。本文以瀘州市城區居民休閑體育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選取江陽區、龍馬潭區18-75歲的居民(實發700份有效問卷收回687份)為調查對象,從居民參與休閑體育運動的目的、運動的次數、運動的時間和內容等進行分析。
通過對瀘州市城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運動的目的調查發現,無論男女接近九成的人選擇了增強身體素質,這說明瀘州市城區居民對休閑體育的認知主要還是在身體鍛煉的層面,通過參加休閑體育活動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除了增強身體素質外,對其他參與目的的對比分析看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女性排在第二位的是健美塑身,第三是調節情緒,第四是休閑愛好,第五是增加人際交往。男性排在第二位的是調節情緒,第三是休閑愛好,第四是健美塑身,第五是增加人際交往。在健美塑身方面女性78.7%的選擇明顯高于男性的69.3%,在調節情緒釋放壓力方面男性81.3%的選擇要高于女性的74.4%,這也可以看出女性對外在形象的重視程度比男性高,而男性生活壓力較大需要釋放緩解,參與目的也比較接近休閑體育的本質。休閑愛好的選擇上男女的差異不大,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參與時多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在增加人際交往的選擇上雖然選擇的人都不多,但是男性和女性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男性占28.6%,女性占15.5%,男性明顯高于女性。
經過調查發現,瀘州市城區居民一周內參與休閑體育運動最多的為1—3次,占調查人數的54.7%,一周內參與3—6次的居民占了28.4%。除了以上兩個范圍的參與情況,其它占據的比例較小,分別是一周幾乎不鍛煉的占 8.1%,一周鍛煉6次以上的占8.8%。在參與休閑體育鍛煉時間方面,半個小時以內的占調查人數的28.3%,半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間的人數比較多占48.5%,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占23.2%。按照相關的專家建議,一周鍛煉至少3次,每次鍛煉半個小時以上,鍛煉效果會比較明顯。可以看出瀘州市城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熱情還是比較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參與者鍛煉次數還未達到建議的次數,參與鍛煉時間方面也有近三成的人鍛煉時間不足。
根據調查的結果顯示,瀘州市城區居民主要參與的休閑體育運動項目中,散步和跑步類占的比例相對較多占67.2%,主要原因可能是其不受太多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且參與難度系數低。排在第二位的是舞蹈和健身操類,其占的比例為47.1%,瀘州廣場舞的蓬勃開展,以及越來越多的健身俱樂部在開設健身操課,都是這個類型參與度比較高的原因。參與球類運動項目占35.5%,可能受場地和氣候的限制所以看起來比較中規中矩。健身氣功類占28.7%,根據調查發現健身氣功的參與者中,不僅僅是老年人,中青年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能是因為亞健康問題在中青年階段比較多導致的。瀘州有長江、沱江和鳳凰湖等水域,水上項目參與為16.6%,還是占有一定比例。結果顯示,瀘州市城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運動的內容多樣化,散步和跑步類占有比例較高。
調查研究發現,影響瀘州市城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對國家相關政策的不了解休閑體育的認知水平低、經濟條件、工作壓力大空余時間少、缺少場地和專業的技術指導等,其中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相關政策的理解和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對國家相關休閑體育的政策不了解導致不能響應國家的號召,不積極的參與,休閑體育鍛煉在居民中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能體現出來。缺乏專業技術的指導不僅影響鍛煉的效果,還可能打擊參與者的積極性,對休閑體育在瀘州市城區居民中的開展非常的不利。解決好這兩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要告訴瀘州市城區居民為什么要參與休閑體育鍛煉?該怎么科學地參與休閑體育鍛煉。
綜上所述,瀘州市城區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目的呈多樣化,主要是鍛煉身體。整體看參與的時間和次數不樂觀,跑步和散步為主要鍛煉內容,健身氣功類的參與度有增多的趨勢。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國家相關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在社區的宣傳,讓休閑體育的相關專家深入居民中做講座。瀘州市社區應多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給居民帶來固定專業的技術指導。可以利用西南醫科大學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優勢,讓優秀的學生們抽空閑時間去給居民做專業技術指導,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缺乏技術指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