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日奇 山西大同大學
新課程理念下高校體育的教學思想為健康體育和終身體育,這一教學思想能推動高校體育教學不斷進步。然而,一些高校在改革體育課程時,存在一些問題。不少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意義沒有充分的認識,未養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也未培養終身鍛煉的良好觀念。這一情況導致高校學生不少人的身體素質不強。另外,從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目標上來說,高校體育老師承擔著較重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教授學生體育技能,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理念。在新課程理念下,高校必須積極加快改革體育教學的速度,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從而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
在新課程理念下,改革高校體育課程欠缺創新意識,過于追求穩定,擔心改革中采用創新措施會將整體教學計劃打亂,因此教學改革不夠徹底,在很大程度上還遵循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中,不少老師追求統一化標準,對教學創新造成束縛,造成改革體育課程的速度較慢。雖然不少高校在改革高校體育課程時倡導將提升學生體質和健康素質作為重點內容,但如今的體育教學依然將運動技術當做教學中心。
一些高校由于配備足夠的體育器材,導致在上體育課程時一些學生沒有器材可用,只好進行自由活動,體育教學比較散漫,學生無法有效掌握體育技能,也就無法提升體育素質,體育教學就喪失了意義。另外,體育教學的方式過于單一化,往往是老師示范學生模仿、練習,且活動內容較為單一,學生沒有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無法達到較好的體育教學效果。
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因被傳統觀念所影響,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安排課堂內容,著重發展學生共性,比如跑步等普遍性運動[1]。另外,體育課程的教學項目比較單一,活動內容較為悠閑,無法發揮學生的體育優勢,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女生比較喜歡排球、羽毛球等運動,而男生比較喜歡籃球、足球等運動,而老師的教學安排和教學目標是相同的,沒有與學生本身的特征相結合,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高校體育老師要嚴格依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構建平等融洽的關系,互相關心、理解和尊重,達到和諧相處。師生通過交流和討論,探索最佳教學模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2]。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體育課程中。體育老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一般不僅僅是重視書本理論與開展實踐活動,也要重視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有效性。教學方法多樣化能有效防止學生出現厭煩情緒,保持對體育課程的新鮮感。在選擇哪種教學方法時,體育老師要及時和學生溝通,多聽取學生意見,通過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明確適合教學的有效方法,不但能達到教學目的,也能讓學生一直對體育課程有興趣。比如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分組比賽或組織開展小型的運動會等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師生間的良好溝通,若老師僅僅依據自身想法選擇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生對教學的需求,無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一直以來高校在發展體育方面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體育教學觀念、體育場地、體育器材、高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等,導致高校體育發展速度較慢。若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有效改革高校體育課程。因此,高校必須積極克服發展體育課程的制約因素,創造有利于體育發展的積極因素,加快改革高校體育課程的進程。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和體育教學的新課程理念相聯系,即健康體育與終身體育的觀念,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環境,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與提升,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為適應高校體育教學的需求,高校要提升體育教師素質,讓體育老師學習更多的新教學觀念與教學策略,提高教師教學效果,同時補充與發展體育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有效克服高校改革和發展體育課程的制約因素。
為了有效銜接高校各個階段的體育課程,需要從整體上對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體系加以設計,防止不同階段的體育教學出現重復,從而滿足不同階段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求,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達到體育教學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另外,在改革高校的體育課程時,一個重難點問題就是開發校本課程[3]。在深化改革體育課程、下放國家管理課程權力的背景下,一些有條件的高校開始編寫和本校特征相符的教材。在加強建設體育課程時,編寫體育課程的教材并選擇性應用是一個重要組成。體育教材的內容應該具備時代性、實用性、科學性、人文性、健身性和基礎性等特征,以達到體育教學的效果,同時要隨著時代發展及時加以更新。
在新課程理念下,高校體育老師應該轉變自身職能,從實施課程的單一角色慢慢轉變成課程開發者、評價者與實施者,教學中心從教師變成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老師要采取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探究性學習、研究學習等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創造力。老師應該創設信任、融洽和輕松的教學氛圍,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將自己定位成教學研究型育人家,協助、引導和教育學生以達到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另外,各個高校要加強對信息化資源、校外資源和校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校內體育課程的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與利用,并加強學校與社區、學校與學校間的合作,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使體育課程的開展形式多樣化,盡可能共享體育課程的資源。
在新課程理念下改革高校的體育課程,一個重點問題就是評價,為此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評價主體是多元化的,并且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在評價體育課程的時候,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比如課程建設、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等,內容形式也多樣化,兼顧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效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比如他人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專家評價和領導評價等,達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內容整體化與評價結果發展化,從而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科學化評價體系。
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重點內容就是示范和講解課堂內容[4]。講解是從理性角度簡單介紹體育課程的內容,在教學中要盡可能達到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連貫性和精準性,以語氣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對課程重點內容加以把握。解答時主要就是進行示范,通過示范動作要領體現課程易錯點與重難點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講解應該分階段實施,初步講解后要精講,精講需要多加練習。另外,需要處理好講解與練習的關系。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多進行身體練習才可以熟練掌握體育技能,并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糾正身體練習,從而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水平。
在終身體育和健康體育的新課程理念下,高校為了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積極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在改革高校體育課程中,需要改革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克服高校發展體育時的制約因素,對體育課程進行整體設計,開發高校的體育文化,提升體育教師素質,共享體育課程的資源,制定科學化的評價體系,體育教學中結合學生學習特征講解與示范。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切實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效果,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終身鍛煉的良好體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