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勇丹 于婷婷 湖南理工學院
三千世界鴉殺盡,對酒當歌到天明;染火楓林夜風起,仗劍一笑了恩仇。眾多武俠小說家筆下那大氣磅礴的世界對一些胸懷“江湖”的讀者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若要談起何為武術,相關權威資料道以一句“止戈為武,思通造化為術”從字面上對武術做出了簡潔的闡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當中,武術壯則能壯大國家軍事實力,微則能讓個人強身健體。繼承武術文化具有必要性,這便要求高校開設實在的武術課程,培養下一代的武術素養以及提升當代高校學生身體素質。
總體上而言,如今高效的武術教學具有眾多局限性,例如:
其一,由于學校場所、設備的缺乏,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往往不具備進行高效的武術教學的物質基礎。學生對于武術的認識往往是來源于網絡視頻等媒介,這便容易在思想上產生對武術這門學科的誤解。另一方法,統一的標準教材的缺失也是當今武術教學的問題之一。學校應充分考慮教程進度的規劃,選擇切合實際教學的教材。
其二,盡管武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武術本身也派生出諸多門派,算得上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術[1]。然而,在許多高校的武術課程中,仍主要以基礎的太極拳教學為主,學生所能學到的僅僅是武術的皮毛。再者,這種淺薄的學習的實用性還有待商榷。
其三,體育教師在進行武術動作的教授時,往往皆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動作入手。這一明確的教學思路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問題在于,許多教師過于重視基本功的教授,導致沒有額外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進階的武術動作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運用到的具體招式。學生由于沒有機會學習到自己想象中的武術,同時難以了解到此門科目的實用功能,或將漸漸地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
其一,要從整體上觀察,構建一個完整的武術教學體系[2]。首先,學校應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切合學生學習目標的課程安排。例如,為了滿足眾多同學的不同需要,學校應開設多種多樣的武術課程,并且允許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挑選學習內容。由于學習內容是根據個人意愿選擇的,因此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學生對于武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其次,學校應注重武術教師的培養,啟用在武術方面曾有進修或有所造詣的教師負責武術課程的指導工作。再次,學校對于武術課程的時間安排也應下一番功夫,讓學生在一天當中最適合進行體育活動的時候進行身體的舒展和適當強度的鍛煉等。最后,學校應開展和武術有關的精彩活動,激發學生練武的熱情,促進師生間關于武術的探討,增進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武術一行的了解。
其二,武術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投影儀、互聯網等,進行新型教學模式下的武術指導。例如,在上二十四式太極拳的有關課程時,教師可以播放專業人士拍攝的二十四式太極拳視頻,供學生們參考學習。還可以播放和武術的起源、某種拳法、武術門派的興起有關的動畫、電影等。生動的畫面有利于人們的理解,恰當的背景音樂能夠刺激人們的感官。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標準的武術動作,而且其自身的武術素養也于無形之間得到了提升。
其三,教師應注重武術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著重教授學生一些實用的防身技巧。人身安全是每個公民重點關注的,盡管如今的社會治安水平已經上升到大部分情況下足以令人放心的程度,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證不會有意外事件的發生。教師要細致地講解一些防身的技巧,例如散打方面的有關知識。也可以和學生進行“實戰”演練——由教師扮演“歹徒”,由學生扮演“受害者”,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動作。并在理論上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制定一個“逃生”方案。這樣,今后學生萬一遇到被挾持等緊急情況時,也能有所準備。
武術起源于華夏文明始祖對抗野生生物的生產勞動,而后逐漸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歷史之中不斷發展。武術在鍛煉個人身體素質以及培養國家軍事實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當代高校教育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愈加重視,而對于武術經典的傳承,也是每個高校所要做到的。教師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新技術輔助教學,將武術教學變得形象生動,從而達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愿高校的武術教學能夠在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武術教育事業在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