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壓
(重慶市墊江縣坪山鎮坪山小學校,重慶墊江408317)
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小學課堂教學方式日益豐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越來越普遍,這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順應了現代小學教學方式變革的潮流。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便利。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主導課堂,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枯燥、抽象,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光電手段,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教師口頭講解和板書結合的方式,枯燥乏味,課堂氛圍不活躍,導致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低,缺乏學習興趣,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弱。信息化條件下,采用信息化教學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元素,通過多媒體展示多彩的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資源、新穎的教學設備以及有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小學生的智力和認識能力都處在發育過程中,他們并不能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全部理解吸收。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用成人思想和思維授課,學生難以理解教師教授的知識,然而利用信息化教學,可以很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信息化技術可以將要教授的知識變得更加的直白易懂,多彩的課件或者視頻使得知識更加生動形象,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教師利用這種信息化教學方式能夠實現立體講解教學知識,展現出信息化條件下教學的優越性。
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生理和心理得到全面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古板,教師總是高高在上,導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特別明顯。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環境會有比較大的改善,廣泛的資源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師的教學狀態。新的教學方式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培養師生感情,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同時,給學生展示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也是中國教育改進的必然方向。
要轉變小學教學傳統的方式,教師首先就要做到教學觀念的轉變。近年來,信息化在教學中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是并沒有完全的普及,有些年齡比較大的教師,習慣了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課,缺少對信息化教學的正確認識。所以,我們應該加強教師對信息技術積極作用的認識,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思想上接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主動運用到日常教學當中。
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建設要求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應該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技術是向信息化教學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學校應該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讓教師充分認識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意義,培訓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轉變教學的方式,提高教學水平,最終實現信息化教學的目的。此外,我們還要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教師課程和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互聯網的發展,給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信息資源的選取和如何運用都是需要思考和學習的,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好的整合能力,將資源和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還要求教師有較大的知識儲備,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
對于學校來說,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僅要完善硬件設施,還要加強信息化資源的開發,即軟件、硬件都需要發展和完善。首先,學校領導應該重視教學的信息化建設,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必要的硬件設施。政府也應該對學校進行補貼,特別是對農村學校,完善信息化教學的硬件基礎。其次,教學和教研組織應該運用創新思維,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為師生提供文獻、軟件等資源。最后,學校應該建設網絡資源,建立校園網,在網上發布相關的教學書籍、視頻資源庫,便于學生學習,也便于教師之間的學習與交流。
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是不同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的相關軟件、硬件展示豐富的教學內容,重構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該用創新的思維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運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學習。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材料,選取動畫這種學生容易產生興趣的圖片或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小學的教育方式轉變是有很多益處的,但是轉變的過程是復雜而且漫長的。要完成傳統教育方式像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轉變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要想讓信息化技術和小學教學充分融合在一起,還需要對此進行更加充分和全面的研究,找到每個學校適合的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將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