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宴萍
(煙臺大學文經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增長。云時代、物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大數據作為新興名詞逐漸進入人們視線,正在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生活。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開始對醫療、科技、交通運輸、物流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大數據無處不在,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正在生根發芽,新興教學手段逐漸改變傳統教學,將傳統教學中難以克服的繁瑣、難懂、陳舊的內容進行改革,提高課堂的積極性。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適應時代的大潮,收集和運用大數據下的各種數據資源并合理利用,從而促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決策。
在“大數據”背景下,慕課、微課等教學形式正在興起,學生可以隨時聽取教師的講解,足不出戶也可解決不會或者不理解的問題。現代化的教學形式逐漸發展壯大,教師如果僅憑借“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很難獲得學生的認可。傳統的授課模式在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時,也無法做到及時,最終導致的傳統教學的數量和質量都在降低。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課,學生聽,往往學生們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主見和獨立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埋沒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機械地在課堂上聽重點知識,課下完成作業,沒有時間或者空間讓他們對新事物發表主觀觀點和意見,最終成為學習的“奴隸”。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學生隨時能夠從網絡課程中學習新的知識,靈活自如的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年的傳統教學觀念認為,教學主要以教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課前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可以穿插準備好的案例加以解釋,學生完全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按照課本的知識點學習,甚至背誦即可。在整個教學理念下,教師掌控著整個學習的速度和進程,學生被動服從,很少能夠發表自己的主觀觀點和見解。在大數據時代,這種傳統教學觀念不斷受到沖擊和質疑,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隨時能夠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教學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教學軟件、APP的出現,進入教學課堂。隨著學生對知識需求的多元化,教師也面臨著對不同知識的挑戰,教師基于數據信息踐行教學,建立網絡師生共同體,實現對大數據的存儲和整理,對每一位遠程學習者進行特征分析和差異分析,發現每位學習者存在的共性和不同,滿足學習者對知識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提高學習質量,實現科學教學。
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備受學者關注,其中在線課程、開放課程、MOOC的發展為高等教育與大數據有機結合。大數據通過學生課堂練習、課后作業以及學生期末成績等一系列測試結果的分析和數據統計,合理推算學生的個性信息以及對知識的所需,能夠幫助青年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建議,進而實現精準的教育。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集合可以給青年教師和學生提供海量學習資源,教師通過學生在資源庫的學習痕跡能夠掌握學生動態,分析學生忽視的一些關鍵知識點和難以掌握的關鍵點,從而針對性的講解,優化學習過程,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隨時隨地實現溝通,教師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利用數據信息,對學生進行日常的監控,及時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修正錯誤的方法和解決棘手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高校加快大數據在高等學校領域的建設,引進大數據應用青年教師人才,轉變傳統教學思維,為高等學校的建設注入是新生力量。其次,高校加強對青年教師和學生數據意識、數據分析的培新,提高師生對數據的認識水平,高校青年教師不斷提升數據分析的能力和素養,充分利用數據實現對學生個性化教學。最后,學校建立完善的數據分析隊伍,在海量的數據中提取有用的數據,克服數據技術的局限性,推動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的發展。
大數據獲取在某種程度上涉及隱私信息,大到科研數據,小到教師和學生的個人信息、學習信息都可能被存儲和分析,大量數據的匯總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建立安全規范的大數據使用環境迫在眉睫。在規范大數據應用環境時,可以借鑒商業隱私的方法。比如,大數據信息使用者在數據收集和數據挖掘時,應明確表明自己的用途和目的,用戶根據自身情況決定信息是否開放,用戶控制信息的時效性等,最終建立規范的數據應用環境。
大數據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大數據裹攜著海量數據和前沿科技,正在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大數據不斷推動社會的變革,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也無法避免。在這場變革中,傳統教學模式與其被改變、被要求,還不如自身實現突破,轉變觀念,順應時代浪潮。因此,推動大數據對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發展,青年教師應充分認識并積極推廣數據,鼓勵青年教師提高數據素養和能力創新教學理念,建立個性化教學模式,同時在大力發展大數據教學模式的同時應該規范應用環境科學合理利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