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唐亞敏 陳啟
多年來,國家對農村能源發展作出了許多戰略部署,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促進了農村能源事業發展,為我國能源革命、環境保護、“三農”問題和美麗鄉村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農村能源消費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當前我國農村能源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加以重視。
我國農村能源消費現狀
農村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農村能源消費總量包括農村生活用能和生產用能。2016年年末,我國農村能源消費總量達3.31億噸標準煤,其中農業生產用能0.99億噸標準煤,農村生活用能2.32億噸標準煤。
從2000年到2016年,農村能源消費總量從1.46億噸標準煤增加到3.2億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05%。其中,農業生產用能從0.39億噸標準煤增加到0.85億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15%;農村生活用能從1.07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32億噸標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03%。但農村生產和生活能源消費的比例未發生大的變化,分別在30%和70%左右。
農村人均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從2000年到2016年,全國農村人均能源消費量和人均生活用能量一直呈遞增趨勢:農村人均能源消費,從2000年的188千克標準煤增加到2016年的561千克標準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農村人均生活用能從2000年的88千克標準煤增加到2016年的390千克標準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81%。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但經濟的發展仍使農村能源消費總量在增加,人均能源消費量從180.42千克標準煤增加到537.88千克標準煤。
農村電力消費比重不大,生活用電量大,生產用電量占比小。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農村推廣用電,2016年年底,99.7%的村通電,2016年農村的用電量為9238.3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11353.87萬噸,占農村能源消費的34%,比重不太大。另外,生活用電量大,生產用電量占比小。農村的用電量9238.3億千瓦時,其中生活用電8146.39億千瓦時,占農村用電的88.18%,生產用電1091.91億千瓦時,占農村用電的11.88%。
農村能源供求呈現多元趨勢,可再生能源發展較快。目前,農村消費結構經歷了由2005年以前的“煤、秸稈、薪柴”為主,逐漸演變成“電、煤、沼氣”為主,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為輔,商品性能源的比例不斷提高。
農村沼氣利用率顯著。2006年,農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318萬戶,占60.2%;主要使用煤的5762萬戶,占26.1%;主要使用煤氣或天然氣的2642萬戶,占11.9%;主要使用沼氣的145萬戶,占0.7%;主要使用電的182萬戶,占0.8%。截至2016年年末,73.9%的農村有沼氣池,年產沼氣總量144.85億立方米,折合標準煤1034.28萬噸,占農村能源消費的3.13%。
太陽能普遍使用。農村地區太陽能利用形式主要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房、太陽能灶等。2000年~2016年,我國農村太陽熱水器發展最快,年平均增速為14.18%;其次是太陽能灶,年平均增速為13.27%;太陽能房年平均增速為6.37%。
當前我國農村能源消費存在的問題
農村能源消費供需矛盾突出,結構不合理。2016年,農村發電量折合標準煤僅達3296.42萬噸,占農村用電的29%,供給遠遠大于需求,供求矛盾突出。農村發電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的用電需求,尤其在用電高峰期供不應求更為明顯,農村經常出現停電或跳閘現象。另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要求加快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供熱、規模化生物質天然氣和規模化大型沼氣等燃料清潔化工程。但可再生能源種類相對單一,沼氣和太陽能占絕大比例,而天然氣消費所占比例不足3%,目前僅有11.9%的村通天然氣。
農村能源消費區域差異大,能源貧困、能源不公平問題突出。我國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在貧富、區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就區域差異角度來看,西部地區以電力、燃氣、太陽能、風能為主,東中部以煤炭、電力、燃氣為主。此外,北方地區傳統可再生能源(秸稈和薪柴)消費較多,南方地區新型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和沼氣)發展較快。就貧富差距角度來看,貧困地區仍以秸稈、薪柴、煤炭為主,經濟發達地區由傳統生物質能源(秸稈、薪柴、沼氣等)逐漸轉變成商品性能源(電力、燃氣、煤炭)。
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環境污染嚴重。農村缺乏現代化、清潔化的能源基礎設施,沼氣、燃氣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還沒有被普遍利用,并且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薄弱,大多數農民取暖和炊事方式從“秸稈+薪柴”向“煤+薪柴+電”再到目前的“電+液化石油氣+薪柴”轉變。另外,農村秸稈的隨意放棄式燃燒,也形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
推進農村能源發展的建議
改善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清潔能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對農村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提出明確要求:推進農村能源消費升級,大幅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例如當地的能源稟賦、經濟、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要減輕環境污染,就必須改善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在適合發展沼氣工程的南方地區大力建設中小型沼氣池;在適合發展燃氣工程、風能發電的北方地區完善對燃氣、風力發電的基礎設施。同時,必須改變當地居民的消費觀念,加強鄉鎮干部和農村居民對清潔能源的認知。
加強農村能源多能互補和綜合利用。加強農村能源多能互補和綜合利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國農村能源消費存在結構不合理、區域差異大等問題,有些地區電力資源豐富,有些地區沼氣資源豐富,有些地區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資源豐富,加強鄰近地區的聯系,是農村能源多能互補、綜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
注重技術創新,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農村能源建設的投入和安全隱患,同時還能增加農村能源的供給,減少空氣污染。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能源技術相對落后,同時農民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認知不足,使得農村能源技術創新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在農村難以推廣。近年來,國家不斷重視農村能源的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但缺乏專業的能源技術人才扎根農村,或者部分任職和培訓的技術人員缺乏經驗,使得農村能源的發展滯后。因此,政府應該更加注重農村能源技術創新,加大農村能源技術創新的宣傳和引導,依托高校或科研機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開發符合當今農村能源發展的技術。
增強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數量不斷減少,農村中青年大都外出務工。在現有農村人口中,大部分人群的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對環保的認識不高,對很多能源污染環境的了解不夠,大多未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引導農村居民學習相關的環保知識,如可以借助廣播、電視等媒體,向農村居民宣傳環境保護的觀念,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此外,可以宣傳推廣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讓人們意識到使用環保節能資源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從而使得新技術的使用由推廣宣傳轉變為人們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