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亮
【摘 要】 當下,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越來越被人民廣泛接受。筆者以貨幣超發是否為通貨膨脹決定性因素我出發點,通過理論分析、實踐分析和文獻綜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國貨幣發行情況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貨幣超發 通貨膨脹 影響
前 言
貨幣政策作為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的一種財政手段,對人民的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近些年來,與積極的貨幣政策相關的通貨膨脹日益成為人民關注的重點。筆者從最近一次通貨膨脹出發,分析其與貨幣超發之間的聯系,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及其因果分析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指的是,人民實際生活交易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遠遠低于紙幣的實際發行量而導致的物品價格上漲,相同面值紙幣能購買到的物品減少,購買力縮水。
(二)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家結合背景與史實,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三種主流的解釋:
第一,由需求拉動導致的通貨膨脹。一般情況下,市場價格是由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的點形成的。因此,物價的穩定增長來源于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穩定增長。由需求拉動導致的通貨膨脹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超額需求通貨膨脹。顧名思義,它指的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導致的總需求曲線向右異動。比如,某一特定時期,國家為了達到刺激經濟或者拉動就業等目的,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基礎建設工程的實施、增加購買等。在短時間內,國家這些措施,會導致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短時間內,供給卻無法滿足激烈擴大的需求缺口,導致物價節節攀升。這就是需求拉動說。
第二,由成本推動導致的通貨膨脹。與短時間內超額需求可以導致物價上漲類似,短時間內總供給的下降,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總供給曲線與總需求曲線在新的地方達到平衡,導致物價上漲。供給量下降、或者產品成本上升,生產成本上升都會造成短時間內總供給下降,造成供不應求的情況,導致物價上漲。這就是成本推動說。
第三,結構性失衡導致的通貨膨脹。
新技術的變革等各種原因,可能會便隨著短時間內經濟結構異動,導致總供給與總需求無法達到平衡,引起某些領域物價上漲。舉個例子來說:新技術在全社會范圍的普及,可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是,這種技術的普及不是一步到位的,往往先從部分行業、企業開始,另外一部分行業、企業短時間內的生產無法適應技術變革帶來的生產變化,總供給和總需求無法匹配,造成物價上漲。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
二、導致通脹的兩個重大淵源
(一)不完善的市場化改革
市場化改革的不完善,對最近一輪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如下:(1)我國CPI指數的約30%為食品類物價,食品價格不斷上漲是本次通貨膨脹的主推力;(2)目前我國對國際市場(鐵礦石市場、石油市場等)依賴程度較大,這些資源價格的影響因素較大,波動范圍較大,且其價格目前處于相對高位階段,加劇了對我國此輪通貨膨脹的影響。
(二)噴涌而出的迷失貨幣
這些迷失貨幣,主要來源于股市、銀行信貸系統、銀行存款體系三種渠道:(1)近幾年,我國股票市場漲跌幅度較大,這種大幅度給套利帶來了可能性,吸引了一批資金進場,但是,中國股票市場并沒有如投資者預期一路上漲,而是在2000多到3000多這個區間震蕩,上下徘徊,向上突破動力不足,部分資金離場,流入實體經濟,加大通貨膨脹;(2)中央銀行接連不斷下調存款準備金、貸款利率來活躍市場經濟,貸款利率越來越低,其信貸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信貸金額不斷上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不斷增加,推動了通貨膨脹;(3)通貨膨脹與預期通貨膨脹的不斷加劇,人們為了保證自己的資產不縮水(銀行存款利率遠低于通貨膨脹),紛紛將貨幣從銀行存款系統中轉入房地產和個人消費;加上“買漲不買跌”的慣性心理作用下,人們傾向于套現保值,以致大量貨幣進入流通領域,加劇了通貨膨脹。
三、控制我國貨幣超發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幾點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控制我國貨幣超發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幾點建議:優化資本市場,豐富投資渠道;以人為本,改善升級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引導通貨膨脹預期;推進外匯市場改革。
(一)優化資本市場,豐富投資渠道
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股市二級市場作為理想的貨幣釋放渠道,其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作用也在不斷體現的過程中。就現階段而言,人們傾向于將自己手里閑置的大部分資金存放于諸如銀行等的儲蓄類機構中,以獲取穩定的利息收益。此外,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部分市民認為不應該“將雞蛋放在一個籠子里”,因此也會有部分股民存在。隨著股市的逐步繁榮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滿足,投資渠道會逐漸豐富,越來越多的居民會逐漸將長期存放于銀行或其他機構的存款,挪動到股市二級市場中來,如此,不僅能夠將居民積累的資金存款分散保存,還能進行適量的投資行為,增加居民收入,從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同時,能夠降低各銀行的巨量存款數額,適當推動我國的經濟證券化。
(二)以人為本,改善升級社會保障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得到了改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生活質量也日益升高。隨著時間的積累,人們擁有了一定的資金基礎,也更加關注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從實際上看,傳統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在經濟不斷繁榮的環境下,國家應注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具體來說,在國民收入方面,要參考經濟增長水平,適度提升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數額。此外,在初次分配中,居民勞動報酬的占比也應當合理的范圍內進一步提升,不斷優化分配結構。針對壟斷行業,國家應當積極調節收入水平,照顧眾多民眾的情緒和想法,控制壟斷企業的收入,提高利潤上繳比例,從而減少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避免不平衡發展帶來的危害。另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也是控制貨幣超發對通貨膨脹影響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家可以協調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針對就業、家庭教育等多個重要方面提供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重要制度,提升保障的質量,加強民眾對通貨膨脹的抵抗能力和應對能力。再者,政府職能要加快轉變,較少政府收入所占的比例,堅守以人為本,真正讓人民享受到福利及社會保障,提升人民幸福感。
(三)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
為全面調控通貨膨脹,減少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必須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增加生產及供給,加大管理力度。因此,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目前較為客觀重要的根治方法。同時,要集中部分注意力在農業方面,針對農業方面的管控要予以高度重視,推動農業現代化,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體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貨幣超發對通貨膨脹容易產生影響。因此,農業城鎮化需要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充分增加農業生產供給。
(四)引導通貨膨脹預期
就通貨膨脹這個詞來說,其本質意義是一種心理預期的暗示,而不是真正通貨膨脹,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會影響其對經濟市場的判斷,從而影響具體的行為。實際上,當通貨膨脹的預期發生時,消費者或投資者會認為市場價格即將面臨上漲的情況,這一思維會導致他們改變原本計劃的投資行為或者消費行為,眾多行為聚合起來將導致現行價格水平升高,通脹螺旋式上升,使得通貨膨脹真正、實際地出現,對經濟和社會穩定具有難以預估的重大影響。因此,通貨膨脹預期的管理尤為重要,應當引導人民正確認識通貨膨脹,改變過去對通貨膨脹的誤解,使得人們理性對待通貨膨脹預期。此外,政府應當加強價格監測,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力度,及時發布價格信息,避免惡意的哄抬價格的行為,正確引導消費者行為。
(五)推進外匯市場改革
首先,要保障企業或者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順利地進行項目結匯;其次,要抓緊建立外匯平準賬戶,為穩定外匯市場做一定的基礎和準備。再者,進一步優化外匯市場的環境,從主體、形式、交易品種等各個方面入手,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最后,對強制結匯、限制結匯的制度做一定的調整,適度放松要求,使得企業及個人能夠按照計劃進行項目推進,強化自愿原則,做到以人為本??偟膩碚f,外匯市場改革是當前控制貨幣超發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的主要措施之一,對降低影響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必須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將這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外匯市場改革積極進行下去。
四、小結
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在經濟發展的某些階段,貨幣供給量的增長率和金融資產的增長率可能會超過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但是,我們必須客觀理性地認識到——貨幣超發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導致了通貨膨脹,但是并不是造成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只要能夠有一個合適、合理的金融工具消化增發的貨幣,并及時配合實施合理的財政政策,就不至于讓貨幣超發威脅到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持續、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翀.我國貨幣當局超發貨幣了嗎——關于“中國貨幣之謎”的解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8(05):175-185.
[2] 彭剛,何雅興.貨幣供應、貨幣超發與通貨膨脹:基于全球52個經濟體的實證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18(04):16-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