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性教育離不開中小學日常的管理教育,是一項長期需要實施管理的教育行為,而課堂教育是首要的開展地方。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已經經歷了中小學最關鍵最具優勢的行為習慣培養期,由于中小學與中職教學性質的變化,那么在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上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形成自覺的、持久的、主動的和穩定的學習行為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由于中職校學生畢業主要以就業為主,所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尤其重要,通過學習行為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學生能有一個良好的就業前景打下基礎。
【關鍵詞】學習行為 課堂教學 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16-02
1.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原則
1.1 遇事冷靜原則
由于中職校學生與基礎教育學生相比,存在學習成績相對較低、紀律相對難管的現實問題,那么教師在遇到相關的問題時,要確保冷靜,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唯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1.2互相尊重原則
在中職校上學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正處青春期的階段,所以學生在做事、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可能相對要沖動一些、偏激一些,那么教師在遇到這樣情況時,一定不能沖動,要以互相尊重為前提來處理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的事情。
2.課堂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習慣
2.1 專心聽講的習慣
上課認真聽講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關鍵時間段,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階段,所以一定要要求學生在課堂過程中集中精力,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順利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2.2動腦思考的習慣
學習個過程一定是一個伴隨思考的過程,沒有思考,學習成績也不會好,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能夠掌握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之間的聯系互相貫通,并形成一個習慣的學習方式。在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環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思考過程,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和過程,真正起到教學與學習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出問題的習慣
目前在中職學校教學過程中,怎么樣培養學生的“善問”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因為中職學校教學形式與中小學教學具有很大的不同點,在一個側重于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直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最終的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善問”具有重要意義。
2.4完成作業的習慣
在中職學校教學中,作業普遍具有理論與實踐操作兩大部分,那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作業或者項目的大小來決定是個人完成還是分小組完成,是獨立完成還是團結協作,既要完成該學的知識點、鞏固所學內容,又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5參與合作的習慣
在中職教育中培養合作團隊意識是一項教育內容,合作學習也是一種學習能力。教師要利用作業或者項目教學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合作學習的機會,把那些不同思維、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合作,充分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智慧,解決相應的問題。
3.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對策
3.1保持教學的流暢性
保持教學的流暢性、連續性有助于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跟著教師的思路、節奏走。流暢的教學應從一個環節轉向另一個環節時能夠非常自然的過渡,在過渡的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一個提醒或者一個眼神,讓學生明白教師接下來要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樣教學過程,能夠讓學生與教師緊緊的配合在一起,順利完成教學目的,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3.2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開展正常教學、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制約因素。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教師要用寬廣的胸懷和誠摯的感情來熱愛學生,關愛學生,學生只有認同教師的行為,才能配合教師的教學過程,這樣不僅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學有所長。其次,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及課后的教育中,教師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用淵博的知識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在輕松和愉快的環境中接收應有的教育。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家庭環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會導致學生具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通過教師與學校的共同的努力,長期堅持管理教育,讓學生能夠配合教師的教學、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團結互助、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真正做到具有德智體全面的發展、對社會有用的職業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金麗萍,曹明.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
[2]龐勇.例談觀察力培養與課堂行為的整合.廣西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