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
【摘要】眾所周知,現實生活是最大的教學課堂,其中包含著眾多可供學習的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構建生活情境來助力數學知識點的教學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便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252-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規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興趣的激發,且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鍛煉與提升。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則能夠打破常規教學模式的局限,給學生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數學學習體驗。事實上,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構建起生活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起生活化的情境能夠有效增進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則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合理化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接觸到與自己生活經驗貼近的數學學習材料,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加感興趣,同時也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用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節課中的相關數學知識點時,筆者便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對話的形式給學生們創設了如下所示的生活情境:教師:“同學們,在平常生活中你們會去超市購物嗎?”學生:“會。”教師:“那你們去超市購物的時候有沒有單獨自己付過錢呢?”此時學生有的回答沒有,有的回答有,教師則繼續問道:“好,那接下來我們來模擬一個超市付錢的情境,你們來學習付錢好嗎?”學生:“好。”教師:“假設你要去買超市買香蕉,香蕉是三元一斤,你買了三斤,給了收銀員十元錢,那么你們知道收銀員阿姨找多少錢給你才是正確的嗎?”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給出了答案:“一元。”顯然,這個生活情境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加減法運算,還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生活情境強化學生數學水平
生活情境的構建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們的數學潛能,讓學生們的數學水平得以最大化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在教材知識點教學的基礎上為學生們創設一個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從而促進學生高效率思考數學問題,幫助其跨越數學學習的鴻溝。
例如,在教學“混合加減法運算”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能會遇到類似于“155+99”、“138-99”這樣的數學習題,若按照常規思路進行加減法運算的話,則學生運算起來可能存在較大的難度,此時教師若直接告訴學生該習題的簡化運算,如“155+99 = 155+100-1”,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因其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有限,不易掌握此類簡化運算方法,為此,教師則可以考慮生活情境的創設,比如針對“155+99”這道題,則可以引入如是情境:“小明去超市買東西,在付款時已經支付了155元,還需要再支付99元,這時候小明拿出了一百塊給收銀員,收銀員找了1元錢給小明,在這個過程中,小明總共支付了(155+100-1)元,即(155+99)元。”通過現實生活中“付整找零”情境的創設,學生便很快地就能理解這種簡化運算的方法,并促進了學生數學認知水平的提升。
三、借助生活情境鍛煉學生數學能力
數學知識提煉于實際生活之中,并最終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則應當借助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從而有效詮釋數學教學的本質和意義,同時也能夠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這一知識點的視乎,教師則可以結合教學實際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借助生活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從而引導其解決實際問題。問題情境如是:A市有一個水庫,水庫旁邊一塊警示牌,上面寫著“水庫的平均水深2米”,那么請問如果有一個學生去該水庫游泳會不會有危險呢?針對這個問題,學生開始了一段激烈的探討和交流,有的學生認為有危險,也有的學生認為沒有危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便能夠深刻地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則可以再列舉一些生活與“平均數”相關的生活化案例。如此不僅能夠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體會到數學知識點的魅力所在,并對數學知識點的實用性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并提升自身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現代閱讀.2012(8).
[2]趙曉燕.探究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教育周刊.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