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涵
【摘要】語言石化可以出現在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作為中介語主要特點之一的石化也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研究熱點。本文通過定義、成因,淺談其對雅思教學策略的啟發,目的通過中介語石化理論為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問題提供參考對策,“i+1”理論為語言教學中的輸入提供了理論支撐,以幫助老師不斷提高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同時提高中國學生的雅思考試成績和語言溝通能力。
【關鍵詞】中介語(interlanguage,IL) 石化現象(fossilisation) 雅思教學(languag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11-01
1.中介語
1969年,中介語(interlanguage,IL)首先由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于在其論文《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中提出。1972年,他在論文《中介語》(Interlanguage)中正式闡述了此概念,并由此確立了它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地位。
Selinker(1972)認為95%的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不能達到終極目標,即目標語達到母語的同等水平。Saville-Troike(2012)提出中介語有系統性、動態性、多樣性和簡化系統等特點。簡化系統指相較目標語而言,中介語的語法結構的復雜性較低。而這些特點中,最明顯的就是石化現象。
2.石化現象
Selinker(1972)提出石化現象(fossilisation)這一概念。他認為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詞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中年齡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
3.石化現象的形成原因
導致中介語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體現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語言因素和學習策略因素等。Selinker(1972)將石化現象的形成原因歸為母語遷移、訓練遷移、學習策略和使用、交際策略的使用、以及目標語的過度概括等五大類。以下例舉一些重要的石化現象形成假說。
3.1 母語遷移
母語遷移指在二語學習中,學習者由于尚未完全掌握目的語的語法規則,而無意識或者有意識地借用母語的規則來處理目的語信息的一種現象。在雅思考試中,口語和寫作部分經常有考生出現各種錯誤,受到母語的干擾而造成的。下面學生在口語和寫作中的問題,就是這方面的例證。
雅思口語中,學生經常忽略時態,無法做到前后一致,如:
*We see many gorgeous views when we were in the square.
在該句中,學生使用了動詞原形,忘記了前后時態上面保持一致。修改后的句子如下:
We saw many gorgeous views when we were in the square.
而在寫作中,學生的語言錯誤如標點、搭配、詞性混淆等更是不勝枚舉。舉例如下:
*Person spend a lot of time on watching TV。
在該句中,學生沒有注意到person是可數名詞,不可以單獨出現,需要配合使用冠詞或者復數形式出現,如果表示大多數人,可以用people。其次,spend用法上,“花費時間做某事”需要搭配介詞in或省略介詞。最后標點,不可以用中文符號,而需要改成實心點。修改后的句子如下:
People spend a lot of time (in) watching TV.
3.2 關鍵期假說
生物學的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認為石化現象與年齡相關。該假說于1959年提出。Lenneberg(1967)在論文《語言的生物學基礎》(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中,以神經生理學的觀點系統地解釋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關鍵期假說雖然得到了多方面的學術認同,但是其為一種假設,需要在外語教學實際工作中去驗證。外語教學低齡化則是近些年來對該假說的實踐。
4 石化現象對于教學的啟示
4.1 根據學生目前水平和目標分數,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難度,提高輸入質量
國外不同院校對雅思分數的要求略有不同,但從高中到研究生,基本在5到7分之間,因此這也是多數學生的目標分數,以便自己可以考到理想的院校。那么如何根據學生的目標分數選擇授課內容,是國內老師尤其是教授雅思科目的老師面臨的挑戰。
如在雅思閱讀的教學中,對于閱讀5分左右的同學來說往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了全部題目。而這一現象的背后,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的閱讀速度太慢。在這個時候,過分強調一味地閱讀全文,只會增加學生畏難情緒,適得其反。教師可以從簡單句的分析入手,通過簡單句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語法知識點和概念。然后逐步過渡到長難句的句子簡化和拆分,通過句子結構簡化的方法和步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也提升了閱讀能力。相反,如果忽略了i+1,輸入發生在“i+2”或“i+0”,都是不理想的授課內容選擇。
4.2 利用石化現象,展開系統練習,不斷修正錯誤
石化現象是二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入到持久的平臺期,而不是對學習者的表達正確或錯誤進行評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石化現象形成的原因,從而在教學中,總結學生常出現的一系列錯誤,并進行系統總結,以更好的幫助后面的學生備考。如在寫作過程中,針對雅思寫作評分標準之一 “語法準確性和多樣性的原則”,老師可以總結常見語法錯誤,以進行針對性訓練。又如在口語表達中,總結中國學生常出現的中式表達、發音錯誤和語法等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語法準確度、發音和表達地道性。
5.結語
“i+1”理論為語言教學中的輸入提供了理論支撐,指導教師關注輸入質量,根據學生水平和目標分數進行內容選擇。同時中介語石化理論為解決雅思教學實際中的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對策,利用石化現象,教師可以發現學生語言錯誤背后的原因,從而進行系統糾正和訓練。
參考文獻:
[1]Han, ZH. 2004. 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3]Lenneberg, D.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York: Wiley Press.
[4]Saville-Troike, M. 2012.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5]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6]英國文化協會. 雅思考試官方指南.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