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87-01
一、研究背景
幼兒科學教育是強調通過幼兒的主動學習來獲得的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長遠教育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科學區深受幼兒喜愛,在這個區域里孩子們可以盡情的去發現、探索和研究,把一個個“小問號”,通過擺弄和探索科學材料,進行各種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科學游戲得出結論。因此,在科學區活動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觀察方法,運用適當的指導策略,在幼兒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才能讓幼兒獲得主動發展。
二、觀察指導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是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前提,觀察幼兒不僅僅要看表面現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總結孩子的行為表現,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隨機應變能力,采取適宜的教育措施,為他們發展提供條件。因此,教師在活動區活動時,要扮演好觀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教師是幼兒的支持者,要支持幼兒,就要了解幼兒;要了解幼兒,就必須通過觀察。
三、運用有效的觀察方法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科學區活動觀察中,教師要做個旁觀者,在適當的時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兒一起游戲,不要強加干涉,要學會觀察,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因為這樣會阻礙孩子的思維。選擇適宜的觀察方法,對幼兒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和幫助。
1.觀察介入法
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難解決了沒有,是怎樣解決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樣合作等。教師可以用錄像、照片、文字描述等記錄下幼兒活動的情況。在觀察中發現來自幼兒的信息,教師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斷,準確地做出回應。當發現幼兒在操作中遇到挫折時,教師要及時的介入,當幼兒反復失敗時,適時地加以幫助、引導,幫助縮短失誤的過程,才會不導致幼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消失。
2.猜想實驗法
猜想實驗法,是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進行操作實驗,得出結論。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綱要》中的終身教育理念。
在科學區“有趣的沉浮”中,觀察幼兒活動的興趣及探索的材料,幼兒根據經驗起先猜想的記錄是較大的物體,如積木、皮球會沉,較小的物體如玻璃球、鑰匙會浮。我觀察到孩子們進區時,很快挑選了自己喜歡的材料:如石頭、玻璃珠、鐵釘、吸鐵石、紙等放入水中,觀察“哪些物體沉下去,哪些能浮起來。”而當他們觀察記錄到實際結果時,發現原先的猜測是錯誤的,孩子們驚奇于意想不到的現象,激發了持續探究的欲望。經過觀察發現,教師不能急于告訴幼兒答案,要引導幼兒通過操作環節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這樣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也鍛煉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3.討論交流法
我們要為幼兒創設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幼兒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所思所想,在進行操作實驗后得出結論。幼兒在玩區域活動時發現,有的地方很亮,有的地方顯得有點暗。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種現象引起了幼兒的困惑,他們有著濃厚的興趣想把這個秘密揭開。在《身邊的科學》這一主題中,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了解光的一些現象。如《影子變變變》中感知影子的變化與光源、物體的變化有關,投放娃娃玩具,問:“娃娃在什么情況下會有影子產生?”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探討。在《影子在哪里》中投放手電筒,幼兒找尋娃娃的影子并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畫出自己觀察到的影子的方向。最終得出結論:由于光線的不同,影子所處的位置也不同。通過討論交流影子的奧秘,設計了《趣味手影游戲》,幼兒在玩手影游戲中,進一步感知影子的神奇現象,展開了新的探究活動。
4.圖譜提示法
圖譜提示法是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運用圖示進行操作材料。如故事《小水滴旅行記》,在了解“水的三態變化”時,將抽象的水的三態變化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展現出來,幼兒在觀察后能清楚地說出這些變化的結果,并嘗試用符號進行記錄。通過圖譜提示法,大班幼兒就能夠看懂圖譜講述故事內容,有助于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在科學區活動中,經過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我深深地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教師要做一個活動的觀察者參與游戲,要留心觀察幼兒活動的情況,及時介入游戲,通過支持幫助幼兒拓展游戲,使探究活動進行下去,不同的幼兒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導策略,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我們靜下心來,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點點滴滴,他會給你帶來無限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