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伴隨權力異化現象,對于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亦成為政治建設的重大課題之一。根據我國制度設計與權力運行現狀,為探索到行之有效的監督途徑,我們需向發達國家借鑒經驗,學習其特色。在此基礎上立足國情,尋求到權力制約的有效途徑,讓公共權力在監督中更好的發揮其價值。
【關鍵詞】公共權力 監督與制約 國際經驗 途徑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217-02
公共權力是社會成員共同意志之下形成的一種管理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威力量,故而具有公共性與強制性特點,同時也有易腐性與異化性特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會面臨濫用權力的誘惑,使其異化為損害公眾利益的力量。鑒于我國權力運行現狀,其制約途徑探究須立足國情,有選擇的借鑒國際經驗。
一、公共權力監督與制約的國際經驗
多年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倘若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必然會導致權力的無限墮落。對中國來講,公共權力的監督在立足于本國實際的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將眼光放長遠,學會借鑒國際經驗。目前綜合各國發展情況來看,公共權力的監督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我們可以分析每種途徑的代表性國家,或者說是某個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最精華的部分,從而獲得經驗,選擇性的進行借鑒。
1.以權力制約公共權力
以權力制約公共權力即將各種權力交由不同的主體掌握,同時各權力主體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牽制。其代表性國家為美國,具體設計有以下三種:
首先是權力的橫向配置。美國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制衡機制,即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法院。通過將政府權力一分為三,有效防止了公共權力的濫用和集中。
其次是權力的縱向配置。美國既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聯邦,同時又擁有若干州,這類似于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憲法將公共權力劃分為聯邦權力與州權力,兩者各自擁有職權范圍,既相互配合同時又保留了各自空間;既分割了聯邦權力,同時也賦予州一定自主權。
再次是權力的內部配置。這主要體現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上。美國在聯邦人事管理局中設立了廉政署,專門負責監督政府官員及其一切作為,力爭將一切權力異化消滅在萌芽狀態。
2.以法律規范公共權力
我們是法治國家,因而法律制度可作為防止權力異化的重要屏障。芬蘭擁有特別嚴格細致的法律條文,故而其在國際上廉潔指數較高。就其賄賂罪講,其法典根據犯罪主體的不同,列舉出了各種罪行不同的判罰標準;除此之外它還擁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官員選拔任用、官員個人資產、收入情況等均有明確規范條例。
此外提到制度規范不得不提及新加坡,尤其是它的高薪養廉制度。在其《中央公積金制度》中明確規定公務員可免交個人所得稅,用于利率極高的存款。也就是說,只要公務人員能夠明確職責,秉公辦事,退休之際便可領取一筆非常可觀的養老收入。憑借此種制度,新加坡在廉潔國家排行榜長期占據著一席之地。
3.以社會力量約束公共權力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思想的不斷發展,人們自身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覺醒,其政治參與的愿望也愈加迫切,這些均可作為約束公共權力的體制外力量。而伴隨社會發展而來的則是各種私欲的無限制膨脹,尤其是腐敗的層出不窮,這愈加呼喚無處不在的強大社會力量,即“以權利制約權力”。
美國在建國初期由于機構規模較小,官員忠誠度與責任感較為強烈,故而鮮有腐敗現象發生;但隨國家的日益強大,19世紀達到權力腐化的高峰期。面對各個領域層出不窮的腐敗,除卻依靠強有力的權力制約,美國還積極依靠各種社會力量來約束公共權力。久而久之社會輿論、大眾傳媒以及各種利益集團已成為監督公共權力的有效途徑。它們無處不在,迫使掌權者們內心始終警鐘長鳴。
4.以道德來制約公共權力
道德作為一種軟性約束力,它通過思想教育觸及內心,甚至是靈魂,使人們發自內心的去控制自我行為。這可以說是杜絕權力異化最為有效的方式,但同時也是最難控制的途徑。
新家坡政府長期開展全民廉潔教育,反對腐敗,崇尚廉潔早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而在芬蘭,國家非常重視公民品質的培養,送禮在芬蘭人民看來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行為,受賄貪污則是猶如強盜一般的行徑。故而德育可以說是防止權力異化的有效途徑,但亦是一條漫長的艱難之路。
5.以完善的福利制度助力公共權力的制約
權力之所以會發生濫用,一是因為掌權者手中的資源,二是私心欲望在作祟。較為完善的福利制度則是阻截私欲的最佳手段。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了高福利政策,即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在此之下公民一生都可以享受到教育、醫療、住房、失業等保障。特別是在高稅率調節下,大家的收入不會出現過大差距。在此種公平且富有保障的環境中,人們自然少了攀比之心,多了權力的敬畏之心。
二、中國公共權力監督的出路
1.積極完善公共權力監督的法律體系
我國關于公共權力的運作及官員作為有著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但這些并未形成完善體系,尤其需要學習芬蘭將其進一步的嚴格細致化:要加強廉政立法,將一切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讓公務人員的作為有明確的依據,防止公共權力異化;對已有的法律制度進一步細化,對屢禁不止的腐敗行為要加大懲戒力度,為那些未萌芽或正在萌芽的不法行為敲響警鐘,發揮法律的震懾功效。
2.加強公共權力的輿論監督
在當今時代中,利用社會力量來監督公共權力的運行應該是見效較快的方式之一。一方面積極培植公民文化,爭取使其形成平等意識和公平意識,從而強化其政治參與欲望。尤其對于公務人員有損人民利益的作為,公眾應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自我獨立的見解;另一方面積極拓寬大眾監督渠道。既要做到政務公開透明,同時更要大方的為新聞媒體和民眾提供監督渠道,如設立電子政府,利用網絡集聚民意與民聲等。對于那些掌管敏感權力的官員盡量爭取他們的財務公開,避免公眾無端的猜疑。總之借由公眾的力量,力求將一切放置在“陽光之下”,坦蕩接受輿論對公共權力運行的各種評議。
3.加強全民道德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道德教育,這是我們幾千年文明的積淀。盡管從中國當前情況看道德在制約公共權力方面并未發揮出很強的威力,但優秀傳統也不能丟棄。從民眾角度,全民道德教育不可放松,即使不能形成一種全民信念,但起碼要讓民眾具備基本的道德和防腐意識,能夠有較為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與心態;從官員角度,道德教育亦不可缺少。尤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必須要為他們建立必要的道德約束機制,甚至是進行道德立法,力求以公務人員的內化于心道德來阻止權力的異化。
三、結語
公共權力雖掌握在不同的公務人員手中,但從根本上來講,它理應是為人民服務的。目前出現的各種權力異化現象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在其運行過程中又在所難免的,故而我們只能加強對其的監督與制約。但鑒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們需在立足自身實際的基礎上,認真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努力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機制,使權力異化現象減少,讓公共權力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益燈.構建公共權力監督機制的新路徑[J].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8
[2]李恩巍.構建公共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的思考[J]. 呼和浩特市委學報, 2011
作者簡介:
孟磊(1989.11-),女,漢族,河北省衡水市人,碩士,研究方向:政治思想與文化。